施耐德電氣:以技術和生態創新 驅動數字化、綠色低碳“雙轉型”
日前,2024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在青島開幕。面對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全球多極化等發展趨勢,疊加國內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雙碳”進程,經濟學家、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企業的轉型路徑,以及如何利用轉型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轉型性”增長。
兩大引擎驅動 從高速度邁向高質量
“當前,我國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以創新科技為動力,以數字化等先進技術,助力產業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邁向高效、綠色的高質量發展。可以說,新質生產力實質上就是創新驅動的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將推動中國產業的數字化、綠色低碳‘雙轉型’進一步提速。”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表示,大勢當前,企業需借助“技術創新”和“生態創新”這兩大引擎,乘勢而上,贏得未來機遇。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分享洞察
第一大引擎是“技術創新”。這是推動“雙轉型”的核心動力。尹正認為,“實現高效和可持續有公式可循,有工具可用。施耐德電氣自身踐行和廣泛賦能的經驗表明,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三大技術的融合可以全面提升效率,增效降碳,已成為‘雙轉型’的關鍵工具。”數字化技術可以覆蓋產品和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先進AI應用可以進一步強化仿真建模、流程自動化、預測分析等功能,從而全面提升生產和能源效率,挖掘價值潛力,以轉型促收益。
施耐德電氣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數字化轉型內驅力更強,同時呈現更務實、更融合、更開放的特征。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要明確路徑、修煉內功、善用技術、融合生態。這其中,AI技術將展現出無限潛力。
第二大引擎是“生態創新”,能夠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尹正表示,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數字化、綠色發展,這些都要求高度開放協作的生態環境。因此,企業需要融入生態,相互賦能,共同提升產業影響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我們提出了‘影響力’理念,提倡企業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全面創新,強化生態協作,賦能廣大伙伴,實現從‘競爭力’到‘影響力’的轉變。在這方面,施耐德電氣攜手供應商、系統集成商、盤廠、服務伙伴及設計機構等伙伴,共同打造了開放協同的生態圈,不僅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加快轉型,同時賦能各行各業用戶,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與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中國正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亟需以新的發展動力,激活新的增長點。”針對當前國內國際發展局勢,著名經濟學家、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在會上表示,科技創新已成為新時代的發展驅動力,能助力各大產業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生產力,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先機。 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有機會通過創新技術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轉型性增長。

著名經濟學家、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出席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
從競爭力到影響力 協作助企業轉型“破局”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數字化、綠色低碳轉型趨勢將進一步增強,這就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協同要求。
“新質生產力將給產業生態帶來巨大的變化。其三大關鍵要素,即創新、數字化、綠色,這三大要素共同指向了‘開放協作’——無論是創新、數字化還是綠色低碳,都要求高度的開放協同,而這也將促使企業的成功內涵進一步擴展。”尹正認為,在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企業依靠單打獨斗越來越難以成功,協作共贏成為新時代必須,企業競爭的內涵和成功的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僅要取得商業成功,還要注重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躬身入局,做新質生產力的踐行者,還要廣泛賦能生態伙伴,做新質生產力的賦能者。
“促進生態圈上下游協同、合作伙伴強強聯合,打造‘豪華朋友圈’,發揮各自能力專長,是將企業塑造成‘六邊形戰士’,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業務發展的關鍵。”海博思創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舒鵬也重點強調了協同的作用,他認為,數字化與綠色低碳“雙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如何平衡短期需求與長期目標、以轉型促增長,是眾多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而協同合作正是“破局”的關鍵。

海博思創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舒鵬與生態伙伴就“聚合生態力量,共塑發展新動能”議題展開討論
“不斷擴容的合作伙伴生態圈是激發企業創新力的催化劑。”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指出,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倒逼企業加速創新變革。企業若想開辟新賽道,需要通過生態協同,在最大化自身創新能力、降低創新風險的同時,敏捷洞察、深度理解上下游伙伴所面臨的創新挑戰。只有在生態圈合力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應對創新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推動創新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助力各行業“含新量”更足、“含綠量”更多。
聚焦可持續 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
在數字化浪潮和“雙碳”背景下,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創新驅動、生態圈聯動為“雙轉型”注入扎實根基與強勁動力的基礎上,企業還需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戰略,堅持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施耐德電氣一直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做出了多項長期承諾:2025年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的“零碳就緒”,204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碳中和,205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同時,計劃從2017年到2025年幫助全球用戶減碳達到8億噸,目前已減碳5.76億噸。此次峰會期間,施耐德電氣還發起守護“藍碳”倡議,攜手伙伴為中國海岸線種植2050棵紅樹林。
針對人才培養,施耐德電氣還發起了“碧播計劃”“綠色低碳產教融合項目”等計劃,與全國超過100所職業院校展開深入合作,為近千位教師提供培訓,受益學生近十萬名,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產業轉型提供生力軍。此外,施耐德電氣還為社會提供清潔電力和能源相關技術培訓,發起多項員工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
“總的來說,在新質生產力時代,企業不僅要積極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更要樹立‘影響力’思維,通過‘全面創新、協同生態伙伴、堅持可持續發展’三大舉措,強化自身影響力,廣泛賦能伙伴與社會,不僅追求經濟效益,更要共同打造綠色可持續的長期增長模式。”尹正說。(記者 劉超 北京報道)
編輯: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