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0月21日,"美麗長三角 奮進新征程"融媒體聯合集中采訪活動在浙江省杭州市啟動,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近30家媒體和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生態環境宣教部門共同參與此次采風。21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跟隨采訪團考察調研了位于杭州市蕭山區的湘湖、蕭山區智慧治水平臺、臨平新奧泛能網3號泛能站等點位,了解當地在水環境治理,以及推動能碳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智慧治水,環境不斷改善
當天天氣晴好,不少游客在湘湖邊散步、游玩。"湘湖與西湖接近,是蕭山區的應急備用水源,它與西湖、錢塘江構成了杭州旅游風景的‘黃金三角’,湘湖邊一個白墻黑瓦的建筑群,就是湘湖水街。"伴隨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大皖新聞記者對湘湖有了整體了解。

湘湖
近年來,杭州市蕭山區累計投入資金300余億元,將湘湖景區擴容至25平方公里,恢復湖面6.1平方公里,完成沿湖景觀綠化260萬平方米。目前,湘湖水質達到Ⅱ—Ⅲ類水質標準,空氣質量達到一類標準,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8萬個每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95%,成為杭州的"藍心綠肺""有氧組團"。
隨后,在蕭山水務大廈,記者看到了蕭山區"1+2+5+N"智慧治水信息平臺。"以前發現水污染問題,我們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排查,然后才能處理。"蕭山區治水辦業務三組負責人史辰輝表示,現在依托智慧治水信息平臺,可以借助前段感知設備很快"鎖定"到具體的小區,甚至是某個單元,整體的處理時間較以往大大縮短。

蕭山區"1+2+5+N"智慧治水信息平臺
據介紹,蕭山區"1+2+5+N"智慧治水信息平臺涵蓋1個區級治水小腦、2個重要場景(智慧河道和智慧管網)、5個治水內容(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和N個特色場景為基礎的智慧治水系統。目前,平臺已集成前段感知設備2500余個,累計接入各類管網3272km,實現部門協同、數據共享、功能互通,進一步提升了水體監管和管網運維的水平。
從"水凈"到"水清",再到"水美",蕭山區水環境不斷改善,11個區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均值均達到功能與考核要求,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100%。
減污降碳節約資源,也為企業帶來效益
在杭州臨平經濟開發區內的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廠區,記者看到許多管道"穿梭"其間。

有機廢氣協同減污降碳項目
"你們看到的這個管道是從旁邊的一家藥企接過來的。"臨平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偉江介紹,這是有機廢氣協同減污降碳項目,項目的實施提升了該藥企的廢氣處置穩定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藥企車間里的有機廢氣通過輸送風機,送入了我們的臨平新奧3號泛能站鍋爐設備,在進行高溫焚燒處理后,可以達到廢氣‘近零’排放。"據悉,3號泛能站采用煙氣余熱利用系統,通過余熱回收設備回收煙氣中的余熱并進行充分利用,實現了節能減排。
臨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導產業之一便是醫藥行業,在生產工藝中會產生大量的中水,同時,開發區內還有一些紡織印染企業,對水的需求量較大。為了對這些中水進行有效處理和利用,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試點了中水回用減污降碳協同項目,通過中水微網,將醫藥企業的中水輸送匹配到紡織印染企業。同時,采用新奧泛能網數智化平臺實現柔性調度、供需匹配。"這一項目可以實現年再利用廢水(中水)70萬噸,每年減碳637噸,每年產生綜合經濟效益390萬元。"高偉江表示,這不僅為園區節約了水資源,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據了解,杭州臨平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隸屬于新奧能源,隨著臨平新奧泛能網項目3號、2號、5號、9號站的落地,目前已實現每年替代原煤量130931.29噸,每年節省標煤23979.44噸,二氧化碳年減排量133816.88噸等,綜合節能率達到25.64%以上。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