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農村污水哪去了?記者找到了答案→
截至今年6月,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45%以上;而云南,截至2024年9月,全省13262個行政村完成治理7029個,治理率達53%。其中,重點高原湖泊流域531個行政村完成494個,治理率達93%;赤水河流域151個行政村完成121個,治理率達80.1%。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而污水處理則是這場硬仗中的“硬骨頭”,“硬骨頭”硬在哪兒:管網線點長面廣、設施投入巨大、運營維護艱難……對于山區半山區占94%的云南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云南又是如何逆勢突圍,交出亮眼的成績?
金秋十月,行走云嶺,放眼鄉村,農村生活污水從“地上流”變“地下流”,從“污水”變“清流”的“洗白”之旅,記者找到了突圍的答案。
怎么建?
戶建“小三格” 村設“大三格”
“牌坊村以家庭為細胞單元,統一收集廚房、衛生間、洗滌、廢水和禽畜污水,100%收集流入家庭氧化池發酵,污水也能變肥水……給你們介紹完,下午還有1個單位前來考察。”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海偉對記者說道,其實三四年前,牟定縣在省里農村人居環境考核中成績很不理想,縣城環境也是差強人意。但是去年全縣探索出來的農村污水治理的“牟定模式”火了,截至今年2月,引來省內外757批11860人前來牟定考察學習。

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牌坊村 楊萍 攝
走進牌坊村,很難想象眼前干凈整潔的道路、生機盎然的小花園曾經到處污水橫流、蒼蠅蚊蟲亂飛、垃圾亂堆亂放。“以前村民習慣把廁所建在院子外,就比如我們現在站在的主干道這一排曾經是8個連排旱廁。”順著李海偉手指的方向,旱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忠義涼亭。

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牌坊村 楊萍 攝
從“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到“環境優美、滿眼田園風光”,牌坊村變美的秘訣就是每家每戶旁邊的幾個“小格子”。

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牌坊村 楊萍 攝
“村民門前的這些小格子統稱為‘小三格’,分別是沉淀池、化糞池和發酵池,村民日常產生的生產生活污水要先全部接入‘小三格’,經過40多天的沉淀處理后,才能排放到村里的污水排放總管網,進入建于田間地頭的‘大三格’,并經過40多天的厭氧發酵池發酵處理后,再流入小型生態氧化塘,最終成為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李海偉解釋道,為了全域整治農村污水問題,根據全縣不同區域、不同村莊類型,將全縣727個自然村43424戶分為五類處理模式。
縣城集中處理類,把縣城周邊3公里以內31個村莊6821戶的污水,在村內收集后,接入縣城污水管網處理;
鄉鎮集中處理類,把鄉鎮集鎮周邊的18個村莊2582戶的污水,在村內收集后,納入集鎮污水處理廠處理;
小型設備處理類,對環境敏感區域且常住人口超過400人的16個村莊1562戶的污水,采取前端分戶收集預處理,后端納入村莊小型一體化污水設備+人工濕地達標排放處理;
村莊集中處理類,對遠離縣城、鄉鎮集鎮和非生態環境敏感區的662個村莊30737戶的污水,先由群眾戶內分類收集并進行過濾處理,其中廁所尾水和畜禽糞污要使用小三格化糞池過濾氧化,再接入村內主管網,統一收集納入村莊厭氧發酵池處理,再進入生態氧化塘,最后還田還地進行資源化利用,做到就地消納處理;
一戶一池處理類,對居住分散的1722戶的污水,采取分散單戶使用小三格化糞池收集氧化后直接還田還地處理。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農村污水不橫流。李海偉表示,通過“五類處置”的治理模式,全縣農村生活污水實現收集全覆蓋,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率達93.3%,既造福了田地、滋養了青山,又有效緩解了農村林田灌溉用水的壓力。
“以前路邊都是各家的旱廁,臭得很,經過改造之后,走在路上聞不著臭味了,蒼蠅都少了一大半。”今年70多歲的村民李華先忍不住感嘆道,全村經過污水治理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牌坊村 楊萍 攝
錢從哪里來?
“小資金”撬動“大項目”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是方法,但農村污水處理的關鍵是要真金白銀地投入,兜里“沒錢”讓許多縣鄉望而卻步。
據測算,牟定完成全縣727個自然村的農村污水治理需要財政資金8.7億元,而縣里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不到4.5億元,錢不夠怎么干?
牌坊村再次給出了答案:湊錢——縣級財政統籌整合一點、村組集體出一點、管材詢價統購和組建“土專家”施工隊省一點、發動社會力量捐一點、農戶投資投勞折一點。

李海偉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群眾投工搬管材砂石料、開挖管溝塘池,折資11萬多元;群眾自建戶內部分工程,財政少投入四五萬元;土專家節約了設計費八九萬元;村間施工隊節約了材料費、招投標費等八九萬元。“以牌坊村為例,污水處理工程的市場價預算是84萬余元,財政實際結算了36萬多,還有近48萬元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省出來的,沒有群眾的投工投勞,很難完成這項工作。”
放大到全縣,牟定縣以2.13億元財政資金撬動8.7億元的治理項目,完成了全縣727個自然村污水治理,節約財政資金6.57億元,資金節約達75%左右。真正實現了以財政“小資金”撬動“大項目”、花小錢辦大事的目的。2022年全縣727個自然村污水全部治理,治理率達100%。
這一“五個一點”的經驗做法也在牟定縣蟠貓鄉碑廳村委會丫口村民小組成功復制,“政府投入財政資金48萬元,用于建設主管網布局及設備安裝項目工程;丫口村集體資金中拿出1.8萬元,用于村間道路狹窄、機械無法進入部分管道溝渠開挖、鋪設、填埋等費用支出。”蟠貓鄉人大主席張朝鳳說道,最后就是動員群眾選取合適位置自主修建沉淀池或三格式化糞池、鋪設戶管將廚房及衛生間污水歸聚到沉淀池內進入主管網。
通過核算,群眾戶均投入戶管及沉淀池或三格式化糞池建設資金38450元、投工投勞488個(折合資金76437.88元),群眾戶均投入建設資金合計7582.27元,64戶群眾自主投入建設資金共計119367.88元。“3類資金整合,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了群眾參與村間公益事業的積極性,讓污水治理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民心工程。”張朝鳳說。
誰來干?
自己的家園自己建
方法有了,錢湊齊了,但是誰來干呢?
“自己的家園自己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馬白鎮人民政府副鎮長王明亞介紹道,比如馬白鎮龍樹腳村通過成立村級鄉村建設自建委員會、自建小組,采取“群眾自建、鄰里幫建、村組互建”的方式,以群眾為主體,組建群眾施工隊、工匠隊、鄰里互助隊、支援小分隊等,根據需要細化分工、互幫互建,推動落實群眾共建共治、自管自用,形成了群眾戶內自建、公共部分統建的治理模式,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建好一個、管好一個、用好一個。
在馬關縣坡腳鎮的大訊村也讓群眾站在了“C位”,以“一會二議三約四好”實現生活污水治理自建、自管、自用,讓如今的大訊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一會”即成立村民自建委員會,選舉工作能力強、有威信的村民擔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吸納了4名有手藝、懂技術、負責任的鄉村“土專家”,組建以村民群眾為主體的“施工隊”。
“二議”即召開動員會議,動員村內黨員干部、村組干部、退休干部、在職干部“帶頭”自建,引導帶領村民群眾投工投勞、出謀劃策,對干部群眾開展污水治理培訓,實現人人都是技術員。
“三約”即約自建,與村民群眾達成自建自管“約定”,每戶需有1人參與公共管網建設,自用戶管經自建委員會驗收達標才能接入主管。
“以前污水橫流,通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后,現在污水都從管里走,路上干干凈凈的,也聞不到臭味了。”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陳根翠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馬關縣馬白鎮龍樹腳村 供圖
而今,走進龍樹腳村,彩繪的小樓在綠水青山間錯落有致,路上不少游客走在干凈整潔的紅色步道上,吹吹湖風,舒暢悠閑。“臟、亂、差,是龍樹腳村村民對過去村子的評價,現在的龍樹腳成功建成3A級旅游景區,成為游客心中的‘鄉愁思念’和‘康養向往’。”馬關縣馬白鎮馬鞍山社區黨委書記涂開華說,隨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龍樹腳村以治污水,繪綠美,“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也鼓起當地村民“錢袋子”。
村民張金蓮就是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的代表,“過去,我和丈夫長年在建筑工地務工,四處奔波。如今,隨著家鄉環境的改善,就回到家鄉專心做自己的小生意,前幾年忙的時候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張金蓮介紹,自家的農家樂自2020年創辦以來,已發展到擁有5間民宿和20桌餐飲的規模,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超18萬元。目前,全村已有26戶村民就地開辦農家樂、燒烤吧、小超市等,人均純收入達2萬余元,實現了“生態宜居、村美民富”,村里的“面子”美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了。
云南網記者:楊萍
原標題:《云南農村污水哪去了?記者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