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建言獻策,助力南沙水安全保障與可持續發展
廣州日報2023-11-04 09:54廣東
11月2日,在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的支持下,以“構建水安全保障新格局,護航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高端論壇-南沙分論壇在廣州舉辦。論壇由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中國水利學會、河海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等多名院士、教授、工程師在現場共同分享先進理念和研究成果,圍繞大灣區和南沙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交流探討。
南沙水安全保障工作任重道遠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也是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隨著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全球普遍出現水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水安全問題,世界各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水安全挑戰。同時,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等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永續發展的“國之大者”無不高度依賴于水資源要素,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何治波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游,西、北、東江流入大灣區后經八大口門出海,水系發達、河網縱橫,大灣區水系通暢關系到珠江河口泄洪納潮安全,也關系到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而南沙地處珠江入海口,水情復雜,水安全保障更加是任重道遠。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總經濟師林少禮表示,2022年9月和2023年5月,南沙區分別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河海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匯聚各方力量,共同促進《南沙方案》的落地。未來以《南沙方案》為總牽引,更堅定扎實地推進水安全保障工作,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水務發展,大力推進水務基礎設施建設。
林少禮表示,南沙區將以《南沙方案》為總牽引,更堅定、更扎實地推進水安全保障工作。一是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水務發展。科學謀劃南沙區防洪潮排澇、雨污水等水務總體及專項規劃,不斷推進防洪潮關鍵技術研究、廠網河一體化、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水經濟等重大涉水課題研究,打造南沙水科技創新的新格局。二是大力推進水務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做好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推進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推進明珠灣橫瀝島尖、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范圍以及慶盛樞紐、南沙樞紐、南沙灣三個片區的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建設韌性城市,用生態“底色”繪就城市高質量發展“亮色”。
建言獻策助力南沙水安全保障與可持續發展
水安全的重要性日趨突出,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保障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課題。活動邀請三位院士,以及來自各地水利科學研究院、高校的教授和設計集團相關負責人等,就其自身及團隊在專精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分享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在會上分享了南沙地區的水安全挑戰與治理。他表示,南沙區河網水系復雜,東南面是熱帶風場襲擊的前沿,因此對洪澇災害為主的水安全保障需求突出,但目前抗御風險的能力不足,并且目前水生態系統的構建并不完善,水動植物的多樣性較低。對此,他認為相關工程體系智能化的水平仍需提升,從綜合系統全局的高度統籌自然動能與外加動力,實現河網主動施工,豐富整體協調。此外還需建立水動力系統理論知識,利用工程體系,通過智慧化模擬調控的手段,實現流域的水動力施工分布,為水位統籌治理提供新的理論技術方案。
南沙區地處珠江入海口,行政轄區內河流水系發達,水域面積廣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當地的可用水資源豐富。目前,南沙區的主要水源為沙灣水道的地表水,水源單一,取水口密集,且易受咸潮上溯影響,存在一定的“水質性缺水”隱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原司長高俊才,在《統籌兼顧、興利除弊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主旨演講中分享了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理論方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河軒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