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構建和要素整合塑造可持續發展新動能
為探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尋求系統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論壇”于8月31日在北京舉行。論壇圍繞雙碳戰略、水資源、時空體系、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話題展開。
本次活動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鐘發平等院士專家做專題報告,來自科技界、教育界、企業界的3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
如何創新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
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支撐作用。在我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推動科技進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企業也面臨創新動力不足、資源有限、資金不足、基礎研究能力薄弱等挑戰。如何匯聚創新要素,助力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
鐘發平長期從事高性能綠色二次電池、電池關鍵材料及電化學儲能的應用理論研究和工程化開發,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是實現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由“跟隨者”向“引領者”躍升的重要力量。但國內企業目前在創新領域還面臨著多重挑戰,有不少中小企業的創新工作還停留在模仿、復制、跟隨的低端層面,不利于技術進步與行業發展。
鐘發平提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單一個體、單一模式、單一環節通過“單槍匹馬”闖關奪隘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科技創新的系統化需求。因此,應在突出企業“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地位的同時,通過“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聯動,建生態、搭平臺,形成基礎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工程化研究閉環。尤其是要通過機制創新和要素賦能,推動企業和科研人才雙向奔赴,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大儲能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方式
能源結構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其關鍵支撐的儲能行業卻還面臨著安全、成本、技術和環保等多重挑戰。鐘發平在報告中表示,單一學科、單一環節、單一個體、單一政策難以解決儲能產業的整體性、復雜性問題,唯有以大儲能的全局視野,統籌謀劃,聚集要素,方能有效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度聯動,實現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鐘發平通過發揮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輕工業電池及儲能材料質量監督與檢測中心、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的平臺影響力,發起成立儲能生態產業集群,組建“16+1”創新聯合體,推動成立“武漢大學碳中和基金”等產業生態基金,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示范引領,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他主導創辦的武漢大學“珞咖講壇之珞珈論碳”活動,吸引了“政產學研用金”各領域的院士專家、產業精英積極參與,共同探索面向碳中和背景下的儲能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科學應對電池退役潮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任務
曲久輝多次提出,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平衡論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需重視三個“重要平衡”:注重污染物排放與環境消納能力的平衡、碳污協同控制的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保障的平衡。目前,污染控制和碳減排并行的科技路線無法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目標新需求,需要構建碳污協同減控的“平衡論”體系。
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的高速發展,電池退役潮漸行漸近。電池回收利用成為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浪費、緩解戰略資源約束、降低環境影響的重要舉措,但也存在高能耗、高排放、二次污染等課題。為此,鐘發平攜手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研究開發了選擇性冶金的電池回收創新技術并取得階段性試驗成果。該技術以選擇性冶金“一步法”前端提鋰技術,克服現有傳統濕法工藝的“一鍋煮”末端提鋰的弊端,具有流程短、二次污染少、回收成本低的特點,可實現鋰鹽和磷酸鐵前驅體材料的高效回收,有望解決退役磷酸鐵鋰電池在回收過程中的“高污染、低利潤”痛點。
據了解,在電池回收和環境治理政策上,無論是歐盟《新電池法》的“誰生產誰回收”還是國內的“誰污染誰治理”,都更多地是由企業擔當環境責任主體。由于電池回收技術門檻高、環境修復的資金需求大,企業難以承擔環境責任主體之重任,需要依托產業生態集群和創新聯合體進行一體化應對。對此,鐘發平建議制定全生命周期的產品ESG解決方案,通過系統化平衡設計,實現電池回收全流程的減量化、無害化、高值化和低碳化。
面對可續發展工作的緊迫性和艱巨性,鐘發平表示,將繼續推動體制、機制、模式創新,通過政策引領、標準制定、創新驅動、人才培養和基金支持的全要素賦能,構建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生態體系,為我國儲能產業破局,以及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