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濰坊報道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更要采取有效的負排放措施,為經濟發展留出更大空間,依靠科技創建新質生產力。”
10月19日,在由中國經營報社和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向海圖強 向海而興’濰坊渤海灣高質量發展對接洽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講席教授、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如是說道。
他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承擔國際責任方面,我國提出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將低碳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并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來部署,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焦念志表示,要想實現“碳中和”目標,一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靠增加碳匯,也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主動增加碳匯即負排放。
據了解,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0%,平均水深近4000米,吸收了全球93%的二氧化碳,是氣候變化的“調節器”,負排放潛力巨大。因此,海洋負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焦念志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另一方面,森林、草原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儲存周期最長不過百年,而藍色碳匯可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碳匯效應顯著。
多年前,焦念志曾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儲碳理論,開辟了海洋碳匯研究的新領域,被美國《科學》雜志評論為“巨大碳庫的幕后推手”。
他指出,經濟發展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關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固然重要,但是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也要兼顧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通過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的同時,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可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又為經濟發展留出更大空間。”
據焦念志介紹,目前國際上關于海洋負排放的路徑有多種,比如生態系統修復、海藻養殖、鐵施肥、海水堿化、人工上升流以及電化學方法等途徑,但都是對單個技術一一攻克。
在這方面,我國提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海洋負排放綜合路徑方案,既有科學原理和首創理論,又符合國際海洋法,保障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利用海水養殖環境實施綜合負排放等。焦念志說:“這是我們的優勢和特色,我們將把中國方案推向世界。”
據了解,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碳匯的有效機制。
在焦念志及國際同行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評估報告中首次納入了“海洋碳匯”內容。
此外,由焦念志牽頭發起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于2022年正式批準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和聯合國十年倡議計劃框架(UN Decade)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目前該計劃已吸引來自33個國家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加入。
據了解,這一計劃將匯集全球科研力量,探索實施海洋負排放示范工程,在實現重大理論創新、技術突破的同時,打造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規劃設計并形成可在全球推廣應用的國際標準。焦念志還表示,該計劃還將助力我國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通過增加海洋碳匯、減輕海洋污染,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在上述洽談會上,焦念志即向濰坊市政府建議,可以通過技術支持將污水處理廠從“投入大戶”變為“盈利大戶”。據他介紹,污水具有低pH值、高有機酸等特點,能夠有效溶解橄欖石和碳酸鹽礦物,通過污水處理技術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樣污水處理廠可以從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轉變為“碳匯大戶”。“這其實是在創建實實在在的新質生產力。”
(編輯:盧志坤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