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災害風險 建設韌性城市(國際視點) 人民網 2024-10-10 05:43 北京 本報記者 張矜若 尚凱元 張慧中 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城市面臨的災害風險日益復雜多樣,建設韌性城市成為必然選擇。近年來,旨在推動城市更加包容、安全和可持續的韌性理念在不少國家受到關注并付諸實踐,成為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加坡、法國巴黎和荷蘭鹿特丹等城市結合自身發展特點,采取多種舉措,探索建設更具韌性的城市。 新加坡—— 建設“海綿城市”,管住水更留住水 今年3月,根據全球知名房地產服務提供商“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的年度“城市韌性指數”,新加坡的城市韌性指數在全球排名第六,較2021年上升6位。 201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未來城市計劃”,撥款1.5億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約合0.76美元)推進韌性城市建設。2023年,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制定的2025年發展總藍圖草案將增強城市韌性作為發展重點,具體措施包括發展地下空間、善用土地和加強設施規劃,以及研究海岸防護和城市熱島效應、應對氣候變化。其中,建設“海綿城市”是新加坡提高城市韌性的重要舉措之一。 新加坡地勢平坦,年均降雨量達2400毫米,過去幾乎每年雨季市中心都會迎來數次內澇。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不斷完善傳統蓄排水設施,拓寬主要河流、加固混凝土河道、修建水庫收集雨水,洪澇災害逐步得到抑制。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發起“活力、美觀、清潔水計劃”(以下簡稱“ABC水計劃”),新加坡的“海綿城市”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根據該計劃,新加坡政府設定100多個具體項目,將水庫池塘、排水河道、濕地洼地等同城市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新加坡全國都成為集水區”,以實現整體性的水資源管理。據悉,“ABC水計劃”項目目前已完成30多個,政府預計在2030年前完成全部項目。 完工于2010年的盛港浮動濕地是“ABC水計劃”的重點工程。該濕地面積約為半個足球場,建造于榜鵝水庫內,有效改善了水庫水質,收集了更多雨水,并將水庫周邊的社區、公園連接起來。 此外,由廢舊垃圾填埋場改造而成的羅弄哈魯士濕地、因完善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統而獲新加坡總統設計獎的邱德拔醫院、“將植物裝進建筑里”并成為新加坡新地標的濱海灣城市花園等,都是“ABC水計劃”所實施的項目。 除了大型項目,“ABC水計劃”還將新加坡部分河流的混凝土河道重新改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并在河道周邊修建洼地、水塘,形成供民眾休閑的城市公園。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設計專家基什納尼表示,新加坡不僅要“管住水”,還要“留住水”,這就需要有效發揮自然蓄水的功能,這也是“海綿城市”的標志之一。 新加坡目前的蓄水和供水量可滿足全國用水需求的30%。新加坡公用事業局預計,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新加坡有望在2060年實現用水自給自足。 法國巴黎—— 加強應急演習,應對極端高溫天氣 未來某一天,法國巴黎首次宣布出現50攝氏度高溫,城市立即采取一系列應急措施,在一些陰涼場所為弱勢群體提供庇護……這是去年10月巴黎市區舉行的一次城市演習,旨在測試和評估城市的韌性及應急響應能力。 巴黎的夏季氣溫通常較為宜人,大部分住宅并未安裝空調等制冷設備。隨著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特別是極端熱浪的逐漸增多,2019年7月巴黎曾創下42.6攝氏度的高溫紀錄。巴黎市政府發布的《巴黎50攝氏度》報告顯示,巴黎地區未來幾十年氣溫將大幅上升,熱浪事件倍增,對巴黎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當地生物多樣性狀況等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這次“巴黎50攝氏度”演習模擬了極端高溫情境下的電力中斷、藥品運輸困難、現場維修人員因高溫無法作業等場景。演習的評估結果顯示,盡管巴黎擁有多個潛在的庇護場所,如地下隧道、商場和公共建筑,但如何確保這些地點的安全性和可及性仍是一個重大挑戰。“我們還需要尋找和改造其他場所,如演出廳、電影院,并將它們繪制成地圖。”巴黎負責“韌性城市戰略”的副市長佩內洛斯·科米特斯表示。 巴黎市于2017年通過了韌性城市建設戰略,明確了城市面臨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河流洪水、城市安全、社會治理等優先領域。2022年,新的韌性戰略報告盤點了35項行動領域,更加強調社會團體和公民的參與,比如建設可以向公眾開放的“綠洲校園”、發展“巴黎志愿者”網絡、成立應急心理干預團隊、普及應急專業知識培訓等。 在今年舉辦的巴黎奧運會、殘奧會期間,主要景點和奧運場館附近都臨時搭建了遮陽區域,設有噴霧降溫設備和飲水點,以減少中暑情況發生。今年年初,巴黎市通過市民咨詢平臺廣泛征求對加強城市韌性措施的意見,并計劃基于近幾年積累的經驗措施,發布一份更新的韌性戰略,以進一步優化城市應對能力。 荷蘭鹿特丹—— 發展特色項目,提高城市“水韌性” 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依水而建、因水而興。該市大部分地區位于海平面以下約6米處,年降雨量約為856毫米,每年平均降水日達132天。長期以來,該市一直面臨著海水倒灌、暴雨洪澇的風險。 為提高城市“水韌性”,鹿特丹市政府推出多項改善水管理的政策,從2001年起先后出臺《鹿特丹水計劃》《鹿特丹天氣明智計劃》等規劃方案。根據規劃,該市推出了多項特色項目,包括“綠色屋頂”建設、水廣場建設等。 自2008年起,鹿特丹市居民可以向市政府申請每平方米30歐元的屋頂綠化補貼。該建設計劃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總面積達80萬平方米的多功能屋頂綠化,在屋頂安裝蓄水系統和太陽能電池板,提高房屋的蓄水能力。2019年,鹿特丹市政府進一步完善該項目,拓展出一整套屋頂顏色系統,除綠色屋頂外,還有能夠蓄水并確保排水通暢的藍色屋頂,能夠產生可持續能源的黃色屋頂等。 鹿特丹水廣場項目也注重城市雨水收集。2011年,鹿特丹市政府撥款450萬歐元,在本特姆普林建造了一個集雨水儲存及休閑空間于一體的水廣場。該水廣場于2013年完工,建有3個水池,下雨時人行道的水槽將雨水引入水池,沒有雨時3個水池則是干燥的,可供市民作為球類比賽場地或跳舞場地使用。 氣候變化的加劇也考驗著鹿特丹的“水韌性”。據測算,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少,到2100年,荷蘭沿海地區海平面會再上升1.2米至2米。鹿特丹將面臨強降雨帶來的洪澇風險,并直接影響城市的水位和土壤鹽堿度。 為此,鹿特丹于2016年出臺《鹿特丹韌性戰略》、2022年出臺《鹿特丹韌性戰略2022—2027》,以增強城市抵御氣候變化影響的韌性。目前,鹿特丹還利用地理空間數據,為氣候適應措施提供信息和依據,引導投資進入城市中最需要氣候適應措施的地區,有針對性地加強城市韌性,建設適應性更強、更宜居的環境。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0日 17 版)
附1: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排水管網大會
(水環境綜合治理)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 2025年污水資源化利用
(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主辦、協辦、報告等)
報告題目:工業廢水并入城鎮污水管網的風險及對策建議
報告人:全國政協常委,四川大學制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碧 教授
報告題目:地下管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報告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復明 教授
報告題目:加快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
報告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巡視員、總工程師 馮遠 教授級高工
附:2: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征稿啟事暨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共創、共生、共贏--鼎力打造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核心品牌生態圈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主辦、協辦、報告等)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暨 上海水業嘉年華
尊敬的行業同仁: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水環境及水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近年來我國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但仍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我國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聯合上海荷瑞展覽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擬舉辦2024年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暨上海水業嘉年華,誠邀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推動水處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主辦機構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有限公司
上海荷瑞展覽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工業環保網
協辦機構:
中國膜工業協會
指導單位: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新風與凈水分會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舒適家居分會
鳴謝機構: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凈水產業分會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工程院
火箭軍工程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山東建筑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四川輕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二、參與活動 您將收獲:
♢ 直擊行業痛點與解決方案
♢ 彰顯產品實力和服務能力
♢ 權威解讀行業政策變化
♢ 分享全球成功案例和經驗
♢ 促進行業人脈的擴大交流
♢ 聚焦高增長的熱點市場
♢ 發掘潛在的業務合作伙伴
♢ 精準預判行業發展趨勢
♢ 構建良好的政企合作關系
♢ 讓企業品牌形象植入人心
♢ 跟蹤國際前沿技術突破
三、部分探討議題:
♢ 城鎮水環境治理技術及典型案例;
♢ 智慧水務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
♢ 水務行業標準、規范、政策解讀;
♢ 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 城鎮排水系統提質增效與優化;
♢ 城市水系統設備更新;
♢ 飲用水安全保障與現代化水廠建設;
♢ 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藝技術與工程實踐;
♢ 污水再生利用技術及工程實踐;
♢ “廠—網—河(湖)”一體化運行維護技術與實踐;
♢ 管網診斷、修復與智慧化運維平臺建設;
♢ 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雨洪管理與韌性城市;
♢ 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關鍵要素及實踐
♢ 未來綠色低碳城鎮水務發展對策與技術進展
♢ 城鎮水環境治理技術及典型案例
♢ 面向"雙碳"目標的工業園區廢水處理策略
♢ 新污染物及行業特征污染物去除工藝
♢ 高鹽高濃廢水資源化實現降碳減排
♢ 商用凈水器市場規模及發展潛力
♢ 家用凈水器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走向
♢ 如何通過品控、研發和營銷層面促進凈水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擬邀嘉賓:
夏光 國家生態環境部 副司長
彭永臻 北京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戴曉虎 同濟大學 教授
許國仁 中國科學院大學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李成江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顧問總工程師
侯立安 中國工程院 院士
任南琪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馬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吳明紅 中國工程院 院士
徐揚 上海市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復明 中國工程院 院士
胡洪營 清華大學 教授
鄭興燦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總工
柏國強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局長
徐祖信 中國工程院 院士
王凱軍 清華大學 教授
高翔 中國工程院 院士
白雪濤 中國疾病中心博導研究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
原副所長 醫學博士
報告題目:新膜制備健康水關鍵技術難題及應對策略
報告人:侯立安 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軍工程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生態環保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侯立安院士長期致力于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工作,在飲用水安全保障、分散點源生活污水處理和人居環境空氣凈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處理及空氣凈化技術和系列裝備,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創造性的成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12項;獲國家專利70余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求是杰出青年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報告題目:協同超凈化水土共治技術在河湖生態整體修復中的應用
報告人:張亞非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主編(IF-21),薄膜與微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領域:流域河湖生態整體修復(金剛石納米薄膜芯片系統);凝聚態物理和納米電子材料(金剛石、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納米電子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FET、光伏電池、傳感器等);納米加工技術(納米焊接、納米剪切、納米組裝、納米掩膜光刻、表面納米修飾和鈍化等)。完成973、863、國家自然科學金重點項目等十幾項科研項目和幾項軍工尖端科技項目。
報告題目:水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案例分享
報告人:陳飛勇,山東建筑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建設環境技術士、日本河川·沙防及海岸·海洋技術士,山東省“一事一議”頂尖人才,廣東省珠江學者,山東省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專家,兼任日本工程院東亞委員、中國城市雨洪管理與海綿城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陳飛勇院士長期從事水源地管理與環境保護工程,在中日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為全球20多個國家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指導和工程設計,牽頭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省部級環境保護領域技術開發項目5項;負責設計施工的廣佛新世界海綿社區規劃設計及水系工程建成后被譽為“生態之城”;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得專利授權60余項。獲得日本國土交通省優秀項目獎7次、優秀技術人員獎1次,日本土木學會優秀發表獎1次,2022年度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報告題目:基于GPU和全水動力方法的城市洪澇高效模擬技術
報告人:黃國如 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擔任廣東省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電能源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會員、鄭州大學兼職教授。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人選。最近幾年來,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對珠江流域枯季徑流預測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討如何在流域數字化平臺上構建枯水徑流的預測模型,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結合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對城市暴雨內澇形成機理以及預報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開發了基于GIS系統的城市內澇預警預報系統。主持了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的研究任務,對城市和農業非點源污染負荷定量核算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城市和農田現場觀測實驗,對城市非點源污染初期沖刷效應進行研究,構建了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非點源污染負荷核算模型和基于HSPF模型的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
報告題目:改性酒糟生物炭去除廢水中重金屬 Cr(VI)研究
報告人:司馬衛平,博士,四川輕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自貢市發展服務業專家,“含鹽廢水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全國循環經濟工程實驗室副主任,《能源環境保護》、《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編委。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小城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污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市廳級項目10項,主持地方政府及行業企業橫向科研項目5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5項。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RSC Advance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中國給水排水》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研究成果 “折流濕地濾池+側向潛流濕地床污水處理系統裝置及方法”獲2011年中國專利優秀獎。
五、合作媒體及參與品牌
六、贊助方案
七、展位圖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八、觀眾及其他企業參與形式
嘉年華參與門票(可關注以下小程序注冊):
預登記聽眾:免費
非預登記聽眾:500元/人
供應商:500元/人
贊助商:免費/限5人
商務交流晚宴:
預登記聽眾:500元/人
非預登記聽眾:2500元/人
供應商:2500元/人
展臺贊助商:500元/限5人
其他贊助:免費/限2人,500元/限3人
午餐:
自助:108/人天
商務套餐:58/人天
酒店住宿:
高級房:718元/間夜
豪華房:628元/間夜
九、組委會聯系方式 :
王領全 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孫磊 13702113519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上海水業嘉年華參會回執(復印有效)
請參會人員認真填寫回執后,傳真和E-mail傳回,以便提前安排住宿。
傳真:022-27835592 E-mail:745105304@qq.com ; cnwater@vip.163.com
注:各代表需開具哪種類型發票就填寫哪種,如需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及普通發票,需四項信息填寫完整。
附1: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排水管網大會
(水環境綜合治理)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 2025年污水資源化利用
(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主辦、協辦、報告、展位等)
附:2: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征稿啟事暨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共創、共生、共贏--鼎力打造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核心品牌生態圈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主辦、協辦、報告、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