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新建排水管網1500公里 增加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
大眾網記者 趙港寧 濟南報道
11月8日,大眾網記者在濟南市“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五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錢毅新介紹,市生態環境局自黃河戰略實施以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實施小清河綜合治理,全市新建排水管網15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網420公里,新建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增加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提標改造27座,涉及處理能力95.63萬噸/日。
錢毅新表示,市生態環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為核心,認真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各項任務,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切實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強化規劃引領。統籌制定全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落實方案,確保目標任務相互結合、協同推進。目前各項規劃、方案的實施均取得預期效果。
推動結構優化。連續組織實施三輪次“四減四增”行動,全市“四新”經濟占比達到40.5%。關停6臺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完成石熱入濟長距離輸送供熱項目建設。淘汰老舊機動車3.75萬輛、老舊機械1842臺,8家大型工礦企業建成大宗貨物鐵路專用線。配方肥施用面積411.54余萬畝,濟南市產業、能源、運輸、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實施項目化治理。推動大氣治理績效升級,完成鋼鐵、水泥、焦化等14家重點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治理296臺工業爐窯,實施575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處置利用,深入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分別下降15%和22%。提升環境安全風險應對能力,編制6個流域“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建設市級環境應急物資庫。
提升智慧監管執法水平。用好自動監控、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非現場執法比率提升至41%。建成包括污染源在線監測、電量監控、環境質量監測標準站、微站、出租車走航、量子雷達網等2640臺套設備組成的“點線面”立體監測網絡。建成智慧生態黃河監管平臺,將各類監測監控數據引入其中,實時開展智能分析。深化網格化環境監管,累計發現并處理生態環境問題18.4萬個。
全面服務高質量發展。優化流程,探索環評和排污許可“一窗受理、一次辦成”,審批時限較法定時限壓縮三分之二以上。累計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4820個,核發排污許可證16393家次,為4169個項目調劑保障主要污染物總量或碳排放指標。開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試點,助力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2023年,濟南市PM2.5濃度為38微克每立方米,繼續在全省7個傳輸通道城市中最優,小清河(濟南段)入選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態質量指數和環境安全形勢持續保持穩定。
下一步,市生態環境局將結合“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繼續統籌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加快建設“美麗濟南”,以更高水平的環境保護推動更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