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今日發布“南四湖案例”,跨區劃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形成成熟“中國方案”
2024-11-13 21:23
深秋的南四湖,細雨蒙蒙,蘆葦金黃,風景如畫。今天上午,在南四湖湖心的一座小島上,最高檢將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下稱“南四湖專案”)作為第54批指導性案例,正式對外發布。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辦理的公益訴訟案。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圖。
南四湖地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京杭大運河航運交通要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水庫,地位非常重要。十多年來,地方黨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治污,但因為多重污染交織、跨行政區劃治理不統一,邊治理邊污染的局面沒能得到根本性扭轉。
2020年8月汛期,南四湖流域多個斷面出現Ⅳ類至劣Ⅴ類水質。經生態環境部建議,2021年4月,最高檢決定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事實進行公益訴訟立案,并成立由四級檢察機關組成的一體化辦案團隊。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是影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貫通一體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源性問題。辦案過程中,最高檢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督促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著手編制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這也是首個國家牽頭統一編制、以地方標準形式發布的流域型綜合排放標準,填補了南四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統一執法標準的空白。江蘇、山東、安徽等省級檢察院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共同簽署加強淮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意見,進一步加強跨區劃、跨系統協作。
歷時1年零11天,相關四級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05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85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0件。通過督促各地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基本得到控制,再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
近年來,最高檢又積極推動南四湖區域開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南四湖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5A”級景區。
如今的南四湖,風景秀美。
南四湖漁民上岸。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發布現場介紹,該案的指導意義在于6個方面:第一,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可以依法實行一體辦案、綜合履職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第二,對河流、湖泊等流域面積廣大、情況復雜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整合辦案力量,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為辦案提供技術支持。第三,通過辦案推動全流域行政執法標準有效統一,并將檢察公益訴訟融入法治監督體系,主動爭取黨委、政府支持,貫通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第四,南四湖專案對如何處理好與生態環境部門等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的關系作了有益探索。第五,對于辦理案件中涉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或者問題整改阻力大等情形,檢察機關可以組織公開聽證,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進行全案聽證。第六,檢察機關可以依法建議或者支持地方政府開展訴源治理,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發展,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南四湖專案作為最高檢繼萬峰湖專案之后又一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案件,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領域的成功實踐。一是標志著檢察機關通過一體化履職、組團式辦案模式、異地管轄立案、公開聽證等機制創新,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二是標志著檢察機關在辦理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中,善于融入法治監督體系,打造了諸如萬峰湖、南四湖、珠江水環境治理、長江船舶污染治理等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樣本,樹立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的自主法治知識體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標志著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通過南四湖案例的傳播,成為在國際上廣受贊譽的司法文明新樣態。
“就在上周的11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法律司司長帕特麗莎女士到訪最高檢,在觀看南四湖案的短視頻后,高度贊賞中國檢察機關在環境治理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并表示要推動其他國家分享中國公益訴訟的制度與經驗。”張雪樵說。
下一步,檢察機關將繼續更好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效能,推動跨區劃流域實現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貢獻跨區劃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中國方案”。
欄目主編:樊江洪
本文作者:張煜
題圖來源:最高檢
圖片來源:張煜攝

深秋的南四湖,細雨蒙蒙,蘆葦金黃,風景如畫。今天上午,在南四湖湖心的一座小島上,最高檢將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下稱“南四湖專案”)作為第54批指導性案例,正式對外發布。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辦理的公益訴訟案。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圖。
南四湖地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京杭大運河航運交通要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水庫,地位非常重要。十多年來,地方黨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治污,但因為多重污染交織、跨行政區劃治理不統一,邊治理邊污染的局面沒能得到根本性扭轉。
2020年8月汛期,南四湖流域多個斷面出現Ⅳ類至劣Ⅴ類水質。經生態環境部建議,2021年4月,最高檢決定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事實進行公益訴訟立案,并成立由四級檢察機關組成的一體化辦案團隊。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是影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貫通一體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源性問題。辦案過程中,最高檢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督促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著手編制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這也是首個國家牽頭統一編制、以地方標準形式發布的流域型綜合排放標準,填補了南四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統一執法標準的空白。江蘇、山東、安徽等省級檢察院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共同簽署加強淮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意見,進一步加強跨區劃、跨系統協作。
歷時1年零11天,相關四級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05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85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0件。通過督促各地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基本得到控制,再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
近年來,最高檢又積極推動南四湖區域開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南四湖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5A”級景區。
如今的南四湖,風景秀美。
南四湖漁民上岸。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發布現場介紹,該案的指導意義在于6個方面:第一,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可以依法實行一體辦案、綜合履職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第二,對河流、湖泊等流域面積廣大、情況復雜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整合辦案力量,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為辦案提供技術支持。第三,通過辦案推動全流域行政執法標準有效統一,并將檢察公益訴訟融入法治監督體系,主動爭取黨委、政府支持,貫通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第四,南四湖專案對如何處理好與生態環境部門等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的關系作了有益探索。第五,對于辦理案件中涉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或者問題整改阻力大等情形,檢察機關可以組織公開聽證,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進行全案聽證。第六,檢察機關可以依法建議或者支持地方政府開展訴源治理,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發展,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南四湖專案作為最高檢繼萬峰湖專案之后又一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案件,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領域的成功實踐。一是標志著檢察機關通過一體化履職、組團式辦案模式、異地管轄立案、公開聽證等機制創新,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二是標志著檢察機關在辦理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中,善于融入法治監督體系,打造了諸如萬峰湖、南四湖、珠江水環境治理、長江船舶污染治理等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樣本,樹立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的自主法治知識體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標志著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通過南四湖案例的傳播,成為在國際上廣受贊譽的司法文明新樣態。
“就在上周的11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法律司司長帕特麗莎女士到訪最高檢,在觀看南四湖案的短視頻后,高度贊賞中國檢察機關在環境治理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并表示要推動其他國家分享中國公益訴訟的制度與經驗。”張雪樵說。
下一步,檢察機關將繼續更好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效能,推動跨區劃流域實現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貢獻跨區劃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中國方案”。
欄目主編:樊江洪
本文作者:張煜
題圖來源:最高檢
圖片來源:張煜攝

深秋的南四湖,細雨蒙蒙,蘆葦金黃,風景如畫。今天上午,在南四湖湖心的一座小島上,最高檢將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下稱“南四湖專案”)作為第54批指導性案例,正式對外發布。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辦理的公益訴訟案。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圖。
南四湖地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京杭大運河航運交通要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水庫,地位非常重要。十多年來,地方黨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治污,但因為多重污染交織、跨行政區劃治理不統一,邊治理邊污染的局面沒能得到根本性扭轉。
2020年8月汛期,南四湖流域多個斷面出現Ⅳ類至劣Ⅴ類水質。經生態環境部建議,2021年4月,最高檢決定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事實進行公益訴訟立案,并成立由四級檢察機關組成的一體化辦案團隊。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是影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貫通一體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源性問題。辦案過程中,最高檢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督促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著手編制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這也是首個國家牽頭統一編制、以地方標準形式發布的流域型綜合排放標準,填補了南四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統一執法標準的空白。江蘇、山東、安徽等省級檢察院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共同簽署加強淮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意見,進一步加強跨區劃、跨系統協作。
歷時1年零11天,相關四級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05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85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0件。通過督促各地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基本得到控制,再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
近年來,最高檢又積極推動南四湖區域開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南四湖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5A”級景區。
如今的南四湖,風景秀美。
南四湖漁民上岸。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發布現場介紹,該案的指導意義在于6個方面:第一,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可以依法實行一體辦案、綜合履職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第二,對河流、湖泊等流域面積廣大、情況復雜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整合辦案力量,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為辦案提供技術支持。第三,通過辦案推動全流域行政執法標準有效統一,并將檢察公益訴訟融入法治監督體系,主動爭取黨委、政府支持,貫通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第四,南四湖專案對如何處理好與生態環境部門等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的關系作了有益探索。第五,對于辦理案件中涉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或者問題整改阻力大等情形,檢察機關可以組織公開聽證,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進行全案聽證。第六,檢察機關可以依法建議或者支持地方政府開展訴源治理,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發展,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南四湖專案作為最高檢繼萬峰湖專案之后又一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案件,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領域的成功實踐。一是標志著檢察機關通過一體化履職、組團式辦案模式、異地管轄立案、公開聽證等機制創新,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二是標志著檢察機關在辦理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中,善于融入法治監督體系,打造了諸如萬峰湖、南四湖、珠江水環境治理、長江船舶污染治理等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樣本,樹立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的自主法治知識體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標志著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通過南四湖案例的傳播,成為在國際上廣受贊譽的司法文明新樣態。
“就在上周的11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法律司司長帕特麗莎女士到訪最高檢,在觀看南四湖案的短視頻后,高度贊賞中國檢察機關在環境治理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并表示要推動其他國家分享中國公益訴訟的制度與經驗。”張雪樵說。
下一步,檢察機關將繼續更好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效能,推動跨區劃流域實現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貢獻跨區劃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中國方案”。
欄目主編:樊江洪
本文作者:張煜
題圖來源:最高檢
圖片來源:張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