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將科技送上長江保護修復攻堅主戰場

長江三峽巫峽秋景 新華社發
長江江豚逐浪嬉戲。新華社發
長江三峽西陵峽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域 新華社發
【生態聚焦】
河流水質不斷改善,岸線生態持續好轉,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進一步顯現……近年來,各部門各省市堅持從長江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多方參與、分工協作,開展了一場場保護與治理攻堅戰。亮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長江聯合研究的助力。
2018年,為著力加強長江大保護科學研究和科技支撐力度,生態環境部成立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江中心),并先后開展兩期長江聯合研究,以專家團隊駐點跟蹤研究為抓手,為地方“送科技、解難題”。近日,由長江中心、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聯合主辦的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保護交流會在江西南昌舉行。如何以科技之力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怎樣強化科技創新和管理支撐深度融合?會議期間,記者隨調研團隊一道,深入一線探尋答案。
1.堅持需求牽引,精準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
萬里長江,浩蕩奔涌。步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岸下一江碧水,岸上景城人共融”的美好畫面映入眼簾。
為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統籌推進長江岸線系統治理、科學保護和綜合利用,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的不斷助力,讓突出水環境問題得到精準解決。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經過城市排水管網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管網系統里“尋”到污染物的源頭并實施有效防控,一直是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難啃的“硬骨頭”。
為此,九江市駐點工作組開展了長江沿線及鄱陽湖典型區域1152個排口的溯源工作。通過拉網式現場排查、科技物探及污染源與雨污管網疊圖分析等手段,結合水質監測,溯清了各排污口污染物的源頭,形成了排污口信息臺賬,提出了權責清晰、監管到位、管理規范的“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和規范化整治技術指南。
“駐點工作組幫我們解決了‘心頭之患’。”九江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9月,長江九江段排污口整治率已達96%,水質明顯提升。
過去,受航運迅速發展、漁業過度捕撈及圍墾等影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的重要棲息地——鄱陽湖生境受到破壞,江豚數量急劇減少。
九江市駐點工作組和九江市生態環境局以改善鄱陽湖水環境質量為切入點,深入推進入湖排污口整治和環湖工業源精細化管控。
“駐點工作組深入剖析總磷污染成因,系統打造了農業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村生活等四大入湖磷污染源的綜合治理方案。九江市據此組織實施農業源治理、截污管網建設和水生態修復工程,為江豚種群的保護與恢復創造了條件。”九江市駐點工作組負責人、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首席研究員陳帆告訴記者。
“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是我們省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黨委書記、院長劉足根介紹,江西省駐點工作組堅持需求牽引,以地方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有序推進鄱陽湖區水生態調查與評估,精準解決鄱陽湖區突出水環境問題。
兩期累計派出科研人員379人次、實地調研75次,撰寫《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江西省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要求(試行)》《鄱陽湖“一斷面一策”治理方案》等支撐性文件方案,形成排污口合流制管網溢流污染防控、同位硝化反硝化濾床等關鍵技術……在包括駐點工作組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鄱陽湖的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作為評估長江生態系統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如今,越來越多的江豚逐浪嬉戲,種群數量實現歷史性轉折。這也反映出長江水環境、水生態不斷向好。“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的美景躍動在長江大保護的綠色畫卷中。
2.注重問題導向,著力破解減污降碳技術難題
梁子湖地處長江中游,位于江漢平原東南邊緣,是湖北省蓄水量第一、面積第二大的淡水湖。
為呵護好一湖清水,當地編制梁子湖湖泊詳細保護規劃、梁子湖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相繼實施了月山湖、高橋河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進入新時代以來,相關部門從流域層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空間的一體化、系統化和制度化整合,著力破解流域性區域的發展困局。
“流域綜合治理的理念著眼于統籌環境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旨在從根源上破解減污降碳的難題。”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陳曉飛告訴記者,從政策制定到方案編制、項目謀劃、技術支撐,駐點工作組對湖北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開展提供了一系列支撐工作。
“我們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以河湖為統領,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推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保護,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陳曉飛說。
在湖南,省駐點工作組精準幫扶當地煙花爆竹生產行業,提出加強企業雨污分流、源頭治理和治理技術攻關等建議,制訂了國內首個《工業廢水高氯酸鹽污染物排放標準》,開發了高氯酸鹽廢水處理一體化設備,可實現高氯酸鹽源頭減排和達標排放。
“如今,這些成果已在瀏陽市、醴陵市等多家花炮企業實現工業化應用。”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鐘宇說。
地處長江流域下游的江蘇省,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高,單位國土面積污染負荷重。
“借助長江保護修復聯合研究的契機,圍繞綠色低碳治理,我們著力展開了涉磷企業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和污水處理行業減污降碳技術研究,并實現落地應用。”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海波介紹。
“我們以太湖流域為試點示范,率先開展太湖流域涉磷企業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聚焦八大重點行業、九大涉磷工藝段,捧出《核查技術手冊》《整治技術要求》等10余項技術成果,建立‘排查—整治—驗收—確認—獎補’全鏈條工作流程。”徐海波說。
目前,江蘇省共排查出涉磷企業20305家,20141家企業完成規范化整治,18136家企業通過生態環境部門驗收,工業源總磷削減量大幅升高。
“圍繞面向碳中和的污水處理行業發展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針對污水處理行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問題,我院在全國率先開展污水處理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處理技術和政策標準研究,并進行工程示范。”徐海波告訴記者,下階段,將繼續深耕涉磷企業規范化整治工作,實現信息化、系統化、源頭替代化,同時著力突破污水處理行業減污降碳技術難題,為江蘇省長江大保護交上滿意答卷。
3.發揮機制優勢,打造美麗中國“長江樣板”
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長江中心在體制機制上的不斷創新。據介紹,長江中心采用“1+X”模式組建。“1”是指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依托單位;“X”包括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高校、行業院所、中國科學院、企業等305家共建單位,會聚了5000余名科研人員。
自成立以來,聚焦國家長江保護修復重點任務和地方管理實際需求,各級駐點工作組深入一線“把脈問診開藥方”,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解決了地方“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提出了眾多富有針對性的水環境綜合解決方案,以科技之力支撐長江流域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6年來,長江聯合研究開出駐點城市環境治理方案等700余項“藥方”,推動600余項國家水專項技術落地,在長江流域形成了科學研究、管理決策、治理工程協同推進的創新與支撐模式。
針對上海市淀山湖輕度營養化和藍藻水華問題,上海市駐點工作組在淀山湖上游入湖河流馬家江,構建了復合型人工生態濕地系統。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盧士強介紹:“運行結果顯示,馬家江濕地系統的降濁提質與脫氮除磷性能總氮削減特征較為明顯,經處理的水體,總氮可削減39.8%~85.44%,總磷削減50%。”
“長江經濟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依然任重道遠。”長江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勝認為,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9省市第二產業碳排放占比超過50%,減污降碳協同技術創新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還很不足。
長江中心運管部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麗婧表示:“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刻把握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賦予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的新內涵和新使命,做好‘十五五’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聯合研究頂層設計。同時,進一步做好相關研究成果集成凝練與轉化應用,助力打造美麗中國‘長江樣板’。”
“接下來,中心要聚焦國家長江大保護重大戰略需求,深入踐行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理念,進一步充分發揮長江聯合研究樞紐平臺作用,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全鏈條集智攻關,將成果融入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主戰場。”長江聯合研究管理辦公室有關同志表示。 (本報記者 張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