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甘州區:污水變清流 城市更美麗
每日甘肅2024-12-05 08:26
甘州區:污水變清流 城市更美麗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通訊員 郭沛良 趙海容
城南公園每年生態補水100萬噸;元寶楓國家儲備林項目每年灌溉用水150萬噸;甘肅電投張掖電廠機組每年冷卻用水600萬噸……
大量的環境用水從何而來?
近日,記者走進張掖市污水處理廠,詳細了解污水在這里經過一系列凈化工藝后,變廢為寶再利用的過程。
張掖市污水處理廠成立于2002年,主要負責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承擔著甘州區老城區、濱河新區、經開區及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的城郊鄉鎮生活污水處理任務。
“廠區日處理污水約10萬噸,年產再生水約3500萬噸,出水水質滿足工業冷卻用水、生態補水、農業、林業等再生水利用需求,可利用總量充足、利用價值高。”張掖市污水處理廠生產運行部主任吳建新介紹,近日,張掖市污水處理廠憑借在技術管理協同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
在辦公樓西側化驗室,取代“手工回流、明火加熱”的傳統化驗方式的,是智能化加熱設備。工作人員通過操作化學需氧量(COD)智能回流消解儀,定期開展污染物檢測,從而精準調控污水處理各環節的藥劑量。
“廠區持續優化工藝系統參數、負荷配比、碳源投加種類及方式,加強污水處理藥劑‘頻篩多篩’,通過追蹤使用效果、預警樹形分析,提高與生產工藝水質的匹配度,最大程度減少投加量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吳建新說,通過在一次次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工藝流程更加完善,成本更低。
廠區內,機器轟鳴的生物處理功能區,是整個污水處理工藝流程中最核心的工藝處理段。
“該區域又稱氧化溝,多段多級利用微生物培養馴化,通過定時定點技術調度、大數據分析、集約化峰谷值降碳、精準藥劑投加降耗等工藝調控手段,最終達到污水脫氧除磷的效果。”吳建新告訴記者。
堅持技術創新,才能更好引領企業發展,促進轉型升級。
近年來,廠區根據地域及水質特點,優化改造精準曝氣控制系統、格柵及沉砂池等預處理設施,強化高效脫氮除磷等低碳技術應用,通過技術改造將廠區生產用水全部更換為再生水。同時,聚焦污水處理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將技術創新提升作為實現高效率、低能耗的必要途徑。
吳建新告訴記者,廠區通過不斷優化污泥處理處置工藝,每年生產含水率≤40%的有機基質約2萬噸,可直接應用于苗木撫育、園林綠化等多個領域。
“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深度構建‘低碳+智慧’的新型運營模式,推進‘光伏+水務’、污水余熱回收等綠色低碳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拓展再生資源應用的廣度與深度,充分發揮標桿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美麗張掖建設。”張掖市污水處理廠副總經理李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