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2月6日電 題:百億立方米“南水”滋養“天津衛”
新華社記者徐思鈺、黃江林
冬日時節,黃葉飄零,落木蕭蕭。站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的南水北調外環河出口閘望去,一側方正的蓄水池里“盛滿”了南來之水,微風拂過,波光瀲滟。
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天津干線的終點,也是天津市引江供水的起點。“南水”從這里通過泵站加壓送往水廠處理后,順著縱橫交錯的城市供水管網,化作涓涓清流,流向千家萬戶。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引江原水常規監測各項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顯著改善了天津供水水質,為天津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質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強說。

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的南水北調外環河出口閘一景。新華社記者徐思鈺 攝
天津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20世紀80年代,引灤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用水緊張局面,但水資源供需矛盾依舊突出。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干線和天津市內配套工程實現同步通水,成為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條城市供水“生命線”。
“以前喝水要放點茶葉,遮一下苦咸味兒。”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聶官屯村黨支部書記王順明說,“現在喝上了長江水,口感真好!”
2019年11月,聶官屯村家家戶戶用上了“南水”,村民們就此告別苦咸水,生活越來越甜。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2億立方米。成為城市供水主水源,供水范圍覆蓋15個行政區。”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趙巖說,一泓清水北上,實現了老百姓“喝好水”的愿望。
“南水”來之不易,每一滴都要充分利用。天津加快實施水廠擴建改造提升工程,充分發揮“南水”效益,服務市民生活和工業發展。
記者在天津市楊柳青水廠看到,多個絮凝池、沉淀池整齊排開,設備運行有序。
楊柳青水廠原為設計規模5萬噸/日的加壓泵站,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轄區居民和企業用水量激增與水壓不足等矛盾日漸顯現。2021年,楊柳青水廠改擴建工程開始實施,2023年11月,水廠正式通水,產水規模10萬噸/日。
坐落于西青區楊柳青工業園的天津鑫寶龍電梯集團有限公司,自投產以來,受水量、水壓不足之困,未能釋放出最大產能。“楊柳青水廠擴建增產后,企業的生產用水以及員工生活用水都得到了顯著改善。”該企業行政部部長周培說。
“擴建后的水廠為區內重大項目建設及今后運行提供了可靠水源保障。供水服務區域還將外擴,預計受益人口將超45萬人。”楊柳青水廠廠長張靜仁說。
位于天津市東麗區的津濱水廠使用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供水區域覆蓋津南區、濱海新區等地。2023年1月,津濱水廠二期擴建完成后,峰值供水規模提升至每日75萬立方米。“津濱水廠運行十年以來,供水量逐年上升,服務了多個大型項目建設運行。”津濱水廠黨支部書記、經理岳瑩說。

11月19日,游人在海河岸邊觀賞海鷗。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在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同時,南水北調還改善了天津生態環境。正值候鳥遷徙季,七里海、北大港等主要湖泊濕地,鷗鷺齊飛、百鳥云集。天津市水務工程運行調度中心主任劉戰友介紹,自2016年起,天津逐步實現對海河、子牙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的常態化補水,對主要濕地及部分河道定期補水,年均實施生態補水10億立方米以上,進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連通循環能力。
“2023年,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0%,為歷史最高水平,12條入海河流水質總體達到Ⅳ類以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劉戰友說,依靠充足生態水量的保障,天津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看得見的河湖風光日益美好,看不見的地下水位也穩步回升。2023年底,天津市深層地下水開采量降至0.44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呈穩定上升趨勢。
“目前,已經成為天津主水源的‘南水’,為天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趙巖表示,引江水來之不易,天津市將落實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推動節水型社會創建,確保“南水”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