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丨調三秦碧水 保飲水安全 護長遠安瀾——陜西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十年來穩定保持Ⅱ類及…
調三秦碧水
保飲水安全 護長遠安瀾
陜西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
十年來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我國黃淮海平原水資源嚴重短缺、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關系到受水區省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后代福祉的百年大計。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利樞紐,陜西省境內的漢江、丹江位于丹江口水庫的上中游,年均入丹江口水庫水量占入庫總水量的七成,也就是說,受水地群眾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來自陜西。近年來,陜西省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壓實保護責任,強化綜合治理,嚴格監測執法,加強風險防范,實施“大保護”,守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漢中 一江兩岸風光秀 王輝 攝
1
扛牢責任 多方發力
護好人民飲水生命線

陜西省始終把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著力提升水質保護主動監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聯防聯治能力。
壓實流域保護責任。對漢江、丹江流域實行河湖水質月排名、年考核,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并將流域內環境問題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通過簽訂目標責任書、曝光暗訪環境問題、約談縣區主要負責人等方式,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問題解決。
健全流域治理體系。自2020年以來,陸續修訂、修正《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印發《陜西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實施方案》、碧水保衛戰年度方案、國控斷面“一斷一策”達標方案、《陜西省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等系列規劃方案,謀劃一批重點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全面推進流域水質鞏固改善,確保漢江、丹江出境斷面水質不超過Ⅱ類的水質“紅線”。
形成流域保護合力。將漢江、丹江流域13條重點支流納入補償實施范圍,進一步厘清、壓實地方治污責任。漢中、安康兩市突破行政邊界,統一立法尺度、標準和條款設計,于2022年頒布漢中、安康市《漢江水質保護條例》,實現漢江流域共管、共治、共享。同時,不斷完善河長制及公檢法共同參與的公益訴訟機制,推動形成了多方參與、共治共享的流域保護模式。
推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每年在全省范圍內廣泛征集成效好、可持續、可復制的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梳理總結多年來河湖治理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持續開展廣泛宣傳。將30個河湖納入省級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
2
綜合治理 系統修復
守好水質安全達標線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達標底線基礎上,陜西省進一步嚴防污染、涵養水源、改善水質。
推進陜南硫鐵礦污染整治。扎實推進白河縣硫鐵礦污染治理,截至2024年11月,12處廢棄礦點已完成7處礦點治理,封堵礦硐194個,安全貯渣106.36萬立方米,生態修復3.6萬平方米,治理區域水質斷面污染物濃度大幅度下降,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高。推動實施《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21—2030年)》,“舉一反三”整治有序推進。
持續深化污染源治理。自2019年起,率先啟動并持續強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對排查出的漢江、丹江流域3083個入河排污口逐一溯源,對存在問題的“一口一策”開展整治,完善“陜西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平臺”,優化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圖庫,建立“誰排污,誰申報”的排污口責任認領制度,推動排污口責任單位自主填報并落實主體責任。積極開展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專項排查整治,重點對老舊管網進行排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陜南三市31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均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印發了《陜西省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編制“一園一策”整治方案,形成問題清單并推進整治。
深入實施農村污水治理。扎實有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不斷加強規范管理、優化治理工藝、鞏固治理成效。截至目前,陜南三市累計完成2363個行政村污水治理,完成4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格執行《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規范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立標工作,全面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環境問題整治。定期開展水源地水質監測并向社會公開,在商洛市試點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專項調查工作。委托市級人民政府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千噸萬人”及以上水源保護區劃定率和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
3
全域監測 嚴格執法
筑牢水源保護安全線

千里調水,保障源頭水水質安全是陜西的責任和底線,陜西省時刻緊繃“安全弦”,著力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確保水質安全。
不斷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加快監測體系現代化建設,修訂《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績效評估辦法(試行)》《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評估指南(試行)》,強化監測能力保障。今年制定實施《丹江口庫區上游及嘉陵江陜西段水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工作實施方案》,在漢江、丹江流域設置手工監測斷面87個、自動監測站22個,布設12個應急監測斷面、5個礦區預警監測斷面、3座省級重金屬自動監測水站,建成西部地區首個環境DNA生物監測實驗室,及時、準確、全面反映河流水環境、水生態現狀及發展趨勢。
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加大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執法力度,圍繞水質安全保障,精準高效開展監督執法。落實執法監測工作機制,強化非現場監督執法。不斷深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全鏈條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利劍治污”形成有力震懾。對涉水重點污染源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設施并聯網,實時監控污水處置情況。通過物聯網監控系統,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工業園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等重點領域常態化開展非現場執法監管,并采取推送圖斑、聯合執法等方式,及時發現環境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查處。
突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充分利用已建成面向公眾開放使用的陜西省“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數據管理平臺,判斷建設項目或規劃是否符合生態環境準入條件,自平臺上線以來,已提供規劃1800余次、建設項目環評對照分析14700余次,有效降低項目前期政府決策和企業投資風險。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要求,禁止在長江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布局對生態系統有嚴重影響的產業。優化環評分級審批目錄,嚴格審查涉“兩高”行業的綜合性規劃和工業、能源等專項規劃環評,從嚴控制“兩高”項目建設。
加強水源安全風險防范。陜西省與四川、甘肅等周邊省份簽訂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開展生態環境系統安全生產治本三年攻堅(2024—2026)行動,緊盯尾礦庫、危化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領域,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實現問題銷號閉環管理。全面完成51條丹江口水庫重要入庫河流“一河一策一圖”。形成兩個省級、3個市級、29個縣級、N個企業的“2+3+29+N”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在關鍵節點建設攔水壩、應急池、閘閥、導流槽等,督促企業完成環境應急預案,預案備案率達100%。總結、提升和推廣危化品運輸干線環境風險防控“一路一策一圖”和穿越秦嶺危化品運輸車輛GPS軌跡動態監控經驗,逐步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南水北調中線水環境應急處置新模式。
在各項措施推動下,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十年來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陜南三市十年來水質均穩定保持優良。今年1月—10月,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35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其中9個國控斷面達到Ⅰ類,江水豐盈,水流澄澈。漢江漢中段、安康瀛湖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美麗河湖優秀(提名)案例,陜南三市共創建1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3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下一步,陜西省將緊緊圍繞“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這一目標,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著力提升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環保督察三大監管效能,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業園區專項整治、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面源污染治理等各方面工作,防范化解涉重金屬礦產開發環境風險,確保水質穩定,持續改善,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為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水源支撐和水質保障。
原標題:《媒體聚焦丨調三秦碧水 保飲水安全 護長遠安瀾——陜西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十年來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