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湯湯,其波粼粼。
翻開三亞市地圖,發源于北部毫八剛嶺,由六羅河及主要支流半嶺水組成三亞河流至市區后分流,三亞河(西河)、臨春河(東河)貫城而過,奔涌向前匯入海中,才算真正聚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號角鏗鏘,催人奮進。三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工作,統籌推進河湖生態治理、保護和修復,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三亞河岸邊紅樹林茂盛。 陳聰聰 攝
治水有方
讓水質“越來越好”
三亞河被喻為三亞的母親河,這條流域總面積337平方公里、全長31.5公里的河流為依水而居的三亞注入勃勃生機。
“三亞河在漫長歲月里見證了沿岸枯敗與榮旺、沉寂與新生,承載著流域土地上所有人的集體記憶。”市民劉岳說。

美麗的三亞河親水平臺成為市民游客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然而,隨著三亞城市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三亞河兩岸居民逐漸增多,活動頻繁加上基礎設施不足,存在居民、酒店生活污水直排,水體污染物濃度超標等問題。
市民李立達從小在三亞河邊長大。“小時候三亞河的河水清澈見底,天熱時會和小伙伴們到河邊玩水嬉戲,有一段時間河水被污染,水變得又臟又臭。”
在李立達所說的那段時間里,“掩鼻而走”成為三亞河周邊居民的生活寫照,不少人稱三亞河是三亞臉上的一道疤。
污水橫流的三亞河被列入國家黑臭水體名單,治理三亞河成為三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面對這條污染嚴重的河流,治理難度之大、任務之重顯而易見,但整治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一場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在三亞正式打響。
面對污染嚴重的三亞河,治理并非易事。污水管網“家底”不清、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一個個存在的“難題”,需要三亞治水人逐一破解。
三亞治水人像解剖麻雀一樣去剖析三亞河污染成因,面對各類矛盾錯綜復雜,各項工作千頭萬緒,治水人迎難而上,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在摸索中前行。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三亞治水人意識到三亞河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于是轉變治水策略,擯棄了傳統的工程治理方式,轉向系統治理,岸上岸下各種要素一起整治。
三亞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以規劃為引領,根據三亞河流域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近期、遠期治理目標,編制《三亞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及河道河口保護管理規劃》,將流域治理、開發與空間規劃、產業發展、城市開發、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統籌全流域要素,以規劃導向釋放高質量流域治理效能。
以水為證
讓三亞河“美起來”
排水管道就像是人的血管,水質凈化廠就像是人的腎臟。血管不暢,腎功能不全,都將給人帶來生命危險,治水也是如此。
“在治理過程中,完成三亞河流域中心城區市政排水管網專項排查,對管網開展全面‘體檢’,篩選‘病害’,摸清‘家底’,形成排水管網‘問題一張圖’。”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排污口整治、污水管網提質增效、水質凈化廠提標改造等工程項目,有效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城市的“病癥”找到了“藥方”,面對農村問題,三亞治水人把脈開方,聘請院士團隊,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村一策”調研,通過資料分析和現場踏勘,科學提出三亞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三大分類治理模式,切實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

市第一幼兒園小朋友在大人陪伴下給紅樹林“掛牌”,宣傳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 袁永東 攝
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難題,三亞高位推進完成水源池一級保護區退果還林工作,清退面積3745畝,清退率為100%,讓面源污染降下去。
此外,三亞在省內率先推出水質凈化廠“投建管養”特許經營模式,將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設施劃轉給三亞環農集團統一管理,實現“廠網”“投建管養”一體化運維、“廠網河湖庫海”“供排凈治”一體化綜合治理。
為守護好一河碧水,讓三亞河每一段都有“健康守護人”,三亞創新“河湖長制+六水共治”治理模式,成立三亞河流域綜合治理管理組,構建“市-區-村”三級河湖長體系,強化河湖專管員隊伍建設,還聘請“民間河湖長”營造群眾參與河湖保護的良好氛圍,讓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效,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河湖水域岸線管護格局。
自2018年12月三亞河與臨春河實現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以來,三亞持續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流域水景觀、水生態、水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水體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類及以上,被住建部認定為實現了水體的“長制久清”。
李立達說,對三亞河進行整治后,三亞河兩岸越來越美,水質又恢復了清澈。岸邊、公園和綠道,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從城市到鄉村,碧水見證了三亞治水人的腳踏實地、真抓實干,見證著三亞河治理的卓越成效,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
逐水前行
讓幸福“觸手可及”
從黑臭水體變為幸福河,三亞河的華麗蝶變,不僅在于水環境“從黑變清”,更在于水生態“由清變美”。近年來,三亞積極推進環境修復,堅持“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總目標,讓城市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三亞在河道水污染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實施關鍵節點生態修復工程,啟動海南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項目,總規劃面積18.43平方公里,進一步提升城區濱水景觀風貌。
沿河建設的抱坡溪濕地公園、東岸濕地公園、豐興隆黨群主題公園、白鷺公園等5個濱河公園以及三亞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讓河道自然濕地功能得到優化,河岸自然生態景觀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三亞實施幸福河湖創建、“兩河四岸”綜合整治提升、綠道整體聯通、臨春河城市更新改造等行動,進一步提升三亞河流域生態功能、景觀功能。
在治理的基礎上,三亞通過抱坡溪、三亞東河生態補水,打造天然水、再生水并濟的生態補水系統,進一步補充主城區河流生態基流,保障河道水體自然良性循環,切實改善河流水系生態環境。
漾漾清流潤民生,三亞河見證著治理的“成績單”與人民的“幸福感”。
“爺爺,你看,有好多鳥和魚。”“那是白鷺,它們會‘住’在紅樹林里……”傍晚,市民陳國慶一只手牽著孫子,一只手指著三亞河岸邊郁郁蔥蔥的紅樹林給孫子介紹。
每到傍晚時分,市民或沿著河岸慢跑,在美景中釋放工作壓力;或支起畫板,將這和諧美好的景象定格在畫布上;或跳舞歌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耳邊是風的低語和水的潺潺,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兩岸的商戶因人流量增多生意也愈發火紅。三亞借一河清水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三亞,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新征程上,三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幸福更加“觸手可及”。
來源:三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