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讓城市運行更有韌性
時間:2024-12-20 11:11: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張厚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推動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升,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這是應對當前城市安全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
城市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空間,承載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功能。在城市有限的空間場域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劇增,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城市安全發展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急需加快打造韌性城市。韌性城市通常指城市遭遇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時,能夠有效防御風險、快速恢復運轉。形象地說,韌性城市就是能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外界壓力并迅速恢復。
《意見》提出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等11項重點任務,對于補齊城市發展短板,持續提升城市設施韌性、管理韌性、空間韌性,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更好支撐城市產業升級、融合、創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意義重大。
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命線系統、交通動脈系統、防災減災系統的重要物理承載體,是城市安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統籌基礎設施規劃設計、空間布局和工程韌性,推進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入選首批聯合國“創建韌性城市2030”城市的四川省廣元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建設全國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典范。為告別汛期城市“看海”之痛,廣東省廣州市鞏固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構筑更具韌性的安全防護設施;江西省萍鄉市把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更新、城市道路改造等有機結合,緩解了城市內澇現象,改善了人居環境。
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安寧,是最基本的民生。持續提升城市管理韌性,就要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在市場化條件下建設平時具備旅游、康養、休閑、倉儲物流等服務功能的設施,應急情況可轉為應急隔離、臨時安置、物資保障、醫療救治等功能,實現“平時”常態、“急時”響應,有效應對、抵御和消化吸收突發事件的沖擊。比如,北京堅持以防為主、平戰結合,把韌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展之中,全方位提升城市韌性;上海全面提升災前防范、災中應對、災后恢復和數字化管理的韌性要求,確保城市在各類災害中保持安全與可持續發展;重慶著力提高江河堤防達標率,推進綜合管廊系統化建設,完善防災減災體系。
有韌性、連通性、網絡化的空間布局,既要有能夠有效應對各類風險的硬設施,又要有能夠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軟系統。在持續提升城市空間韌性上,要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有效管控風險。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管控好城市天際線、山際線、城際線,構建城景相融、顯山露水、錯落有致、疏密有度的城市空間格局。通過構建區域生態網絡,強化生態空間的連通性和網絡化,切實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