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昌邑:發力循環經濟讓垃圾“變廢為寶”
來源: 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 鄭健 濰坊報道
高效運作的化工車間,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氫氣在合成爐中充分燃燒,產生的熱量直接向廠區供暖;現代化的養殖基地,收集后的畜禽糞污堆肥、發酵成為滋潤土地的營養之源;緊張忙碌的垃圾焚燒發電站,一車車生活垃圾有序傾倒,經過焚燒輸送出一度度綠電……
近年來,濰坊昌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破題循環經濟,探路“變廢為寶”新賽道。
加快工業轉型,“工業余廢”化身有用之“材”
化工行業既是廢棄物排放的主要行業,也是推動廢物利用的關鍵一環。隨著昌邑化工企業集群規模的持續擴大,如何在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吃干榨凈?
在濰坊亞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一袋袋氯化聚乙烯順著全自動生產線緩緩下線,呈現出一幅高效、快捷的生產場景。
作為工業余熱利用的典范,濰坊亞星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據《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等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氯化氫合成爐升級改造,提高氯化氫合成余熱利用水平。“余熱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所附帶產生的熱量,公司燒堿產能為12萬噸/年,伴隨著大量副產品氫氣,通過對設備進行改造,加裝氫氣鍋爐,實現了副產氫的綜合利用,回收利用成品燒堿中約含的2436千瓦的熱量,取代廠區蒸汽供暖。”公司能源主管王曉軍說。
工業余廢創造效益,實現資源的“吃干榨凈”僅是昌邑市引導企業技改升級、節能減排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積極搶抓國家政策機遇,“真金白銀”激勵企業加快推進技改升級,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讓“廢棄物”實現“再就業”。昌邑市探索構建工業固廢回收利用體系,根據機械制造、紡織印染、鹽化工等產業發展特點,探索鑄造廢砂、粉煤灰、爐渣、印染污泥等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精細管理、無害處理、資源利用”新模式,通過鑄造廢砂再生、生產干混砂漿以及印染污泥協同燒磚,穩步提升綜合利用水平。針對昌邑經濟開發區下營化工產業園化工類企業聚集帶來的危廢處置難題,引進深圳東江環保集團,建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焚燒+物化”技術,年可有效處理危廢17.4萬噸,實現“廢棄物”的“大瘦身”。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引領,昌邑市堅持多措并舉,蓄力培育多個省級“無廢細胞”,2024年成功創建省級“無廢園區”1家,省級“無廢工廠”1家。
節能就是環保,減排就是增收。昌邑市堅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創新精準管理和服務引導機制,一體推進傳統產業提質、落后產能淘汰。優選現代精細化工、海洋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六大重點產業鏈,持續完善數字化改造、“畝均效益”評價、節能評估審查等機制,不斷提升產業鏈綠色發展競爭力。以印染行業集群入選省級整體清潔生產審核試點為契機,組織專家團隊對70余家印染企業開展實地幫扶指導,從更換節能設備、制定精細化管理制度、小范圍技改等方面著手,個性化編制整改方案,切實提升企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強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推動行業整體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據了解,該市已對71家企業進行排查,提出8項重點支撐方案,61項企業清潔生產方案,預計每年減排各類污染物約4105噸,獲得經濟效益4710萬元。
2024年,昌邑市國控河流濰河水質指數4.6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87天。
聚焦生態農業,“畜禽糞污”成為沃土之源
走進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優質肉牛養殖基地,標準化圈舍整齊有序地排列,一群群膘肥體壯的牛兒正低著頭啃嚼草料,時而發出哞哞的歡叫聲。據了解,養殖基地飼喂肉牛用的黃儲飼料,都是由小麥、玉米收獲后剩余的廢棄秸稈制成的,青阜農業綜合體豐富的作物秸稈和2.8萬畝的優質苜蓿為牛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牧草,而產生的牛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轉化為有機肥料或農業用水進行還田。
“最初,昌邑在北部鹽堿田種植苜蓿來改良土壤,后來依托糧食秸稈和苜蓿資源發展牛的養殖,養殖產生的有機肥又是改善鹽堿地板結的重要原料,既減少環境污染,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由此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模式。”昌邑市畜牧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傳強介紹道。
讓“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昌邑推動農業廢棄物各盡其用,既增加農業產出,又提高生態效益。
變廢為寶,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昌邑市立足資源優勢,以探索實施總投資6400余萬元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契機,加大畜禽養殖環保治理力度。采用“4+N”模式,支持和培育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4處糞污集中收集、綜合處理、糞肥和肥水還田施用設施設備等,引導該市67家(N)養殖場根據養殖畜種與規模,配建糞污處理設施,以點帶面推進該市養殖業標準化、規;l展。畜禽糞污處理方式逐步由單一的農家肥向多元化生產的沼氣、有機肥發展,加快畜禽糞污由“治”向“用”轉變。與此同時,該市還通過全混式沼氣厭氧發酵工藝,利用中溫發酵技術對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僅能夠對產生的沼氣、沼渣、沼液實現全部資源化利用,還能將傳統靜態堆肥排放的甲烷等氣體全部收集,經過厭氧發酵滅菌后的優質沼渣還可以回填臥床,實現糞污的資源化利用。
政策技術雙驅動,農業固廢巧利用。昌邑市針對部分農業固廢成分復雜、有害物質多、性質不穩定等問題,堅持分類施策,拓寬回收利用渠道。建立農作物秸稈村鎮縣三級收儲運體系和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機制。規范管理農業投入品,全面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減少化肥用量30%以上,糧食作物畝產量提高100公斤以上,應用面積達到4.7萬畝。引進中科院技術團隊,探索實施“態控農業”,在農田道路兩側按比例種植豌豆、波斯菊等作物,利用其釋放的揮發性物質,對病蟲害進行綜合生態調控,有效減少30%以上的農藥使用。
昌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配套率達100%,2024年該市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56%,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97%。
破題城市管理,生活垃圾燒出“綠色能源”
在昌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操控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入場的生活垃圾進行有序調配,一車車生活垃圾經過焚燒后,搖身變成綠電,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
“當天清運,當天送達焚燒,目前日均進場垃圾量約500噸,兩爐一機滿負荷運行,日均處理垃圾量630噸以上,日均發電量26萬度,日均上網電量約21萬度。”昌邑市環境衛生中心工程科科長王建磊介紹說。
作為濰坊市首個政企合作建成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昌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于2022年9月投產運行。2024年,該市共收集焚燒生活垃圾約18萬噸,產生綠色電力約6335萬度,折合標煤2萬余噸,處理飛灰6386噸,處理爐渣4.55萬噸,達標處理滲濾液4.96萬噸,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了100%。
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吃”進垃圾、“吐”出綠電的同時,在山東源一再生資源昌邑綠色分揀中心,再生資源集散、儲存、分揀、加工、交易于這里全流程完成,再生資源回收成效顯著。據了解,目前中心可實現年處理能力36000噸,產值5000萬元,利稅260萬元,回收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
在加快無廢城市建設進程中,昌邑市全力推進各類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工作,實現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推動資源化利用,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依托“昌邑模式”優勢,進一步完善收運處置體系,對該市4000余個垃圾桶點實施“硬化”“凈化”改造,進行統一編號“安家”,實現“不隔天”“不落地”封閉收集;投資8400萬元在奎聚街道、卜莊鎮、石埠經濟發展區新建3座新型智能化大型生活垃圾轉運站(日轉運能力為300噸/座),并實施市場化、規范化管理運行。
做好“水文章”,探索生活污水的資源化利用。針對鄉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昌邑在全省首創“集中收集、集中儲運、集中處理、集中利用”全鏈條、智慧化污水處理模式,將鎮村排放的生活污水凈化至再生水標準,循環回用農灌和景觀補水,真正做到生活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前,該經驗已輸出到全國100多個縣(市),創新做法入選全省生態環保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昌邑市20家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學校,50個居民小區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10個鎮街區共建成91個垃圾分類示范村示范引領農村垃圾分類工作,690個村莊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桶,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