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余剛:努力將大灣區打造成全球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科創中心
1月16日下午,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代表通道”集體采訪。廣東省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余剛走上“代表通道”。
余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我國重點打造的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一,著重發揮廣東改革開放前沿和港澳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試驗證和成果應用推廣基地。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優秀科研人才在大灣區匯聚,“我們依托大灣區‘人才庫’優勢,環境保護研究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他介紹,2024年上半年,他們團隊獲批建設廣東省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重點實驗室,正在解決污水信息因子識別方法、城市安全信息解析原理、人群健康信息挖掘技術等核心科學技術問題,推動污水信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4年下半年,又和珠海高新區合作,成功申請了國家科研能力建設專項“污水信息系統與專用能源芯片應用中試驗證平臺”。項目將研制國際領先的高通量自動監測設備及配套部件,建設全球首個城域級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系統。
余剛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的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希望越來越多大灣區科研人員勇于攻克科學和技術難題,緊密結合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把握國際科技前沿,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和大家匯報一個好消息,我們正在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的科技創新中心。”余剛表示,希望借助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的研究,突破全球污水信息產業成果轉化的瓶頸,帶動我國環境監測高端設備的自主創新和國產替代,聚集一批優質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加速先進技術的中試熟化和落地轉化,使其成為政府和企業可采購的公共服務產品,培育千億級污水信息預警產業,推動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系統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應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宏斌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黃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