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2025年生態環保工作這么干!
時間:2025-02-14 15:51:29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本報見習記者吳雨桐
作為新一年施政綱領
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備受社會矚目
梳理總結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
生態環保重點工作
詞云圖如下

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為:
污染防治
生態保護
綠色轉型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降碳減排
生態修復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
空氣質量
水環境治理
高頻詞匯
不僅映射出公眾對美好環境的期盼
更彰顯地方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
決心與行動
下面
我們以區域為劃分
梳理總結地方2025年環保工作的動向與趨勢

北京: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生態建設從綠量增長邁向品質提升。污染防治持續攻堅,實施 “0.1 微克” 行動,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嚴控土壤污染源頭,讓公眾盡享自然之美。
天津: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煤電機組升級和傳統高耗能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移動源綜合治理,持續開展綠電碳排放核減,建成16個幸福河湖,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河北: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更大力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開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鞏固“退后十”成果。深化水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京津冀正協同推進治污擴綠工作,大力加強水、氣、土等環境要素的治理,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的步伐,并積極鼓勵綠色低碳發展,共同致力于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綠色發展之路的探索。


上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理念,加速綠色轉型。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廣綠色建筑與生活方式。同時,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加快 “一江一河一帶” 建設,增建公園、森林、綠道和綠地。
江蘇: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長江大保護與太湖治理,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模式,建設零碳工廠和園區,完善碳足跡服務平臺,推動碳市場建設。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綠電就近就地消納能力。
浙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組織“兩山”理念20周年活動,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有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
安徽: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在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展現擔當。筑牢長三角生態屏障,拓展 “兩山” 理念轉化實現路徑,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倡導綠色生活。
山東:在加快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上下功夫、求實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突出抓好黃河大保護及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長三角地區及周邊聚焦于深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的利用,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政策與制度體系,強化跨區域協作與共建共享,共同為建設美麗中國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山西: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構建“三縱九橫、八河連通”現代水網體系,落實“四水四定”,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深入整治黑臭水體,分類整治入河排污口。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修復。
河南:深入實施“凈水入黃河”工程,扎實推進豫東、豫西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加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和干渠沿線周邊生態治理。推進海河源頭綜合治理,南陽、信陽、駐馬店協同開展淮河流域治理。
湖北:加強水環境風險防控和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全面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提質增效行動,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著力建設“荊楚安瀾”現代水網。
湖南: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實施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實施長江大保護三年行動計劃,鞏固“洞庭清波”常態化監督成果。落實河長制、林長制,持續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保護好“千年鳥道”。完善“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強化“三區三線”剛性約束。
江西:深化“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深入實施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攻堅專項行動,縱深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中部地區協同開展治水護水工作,實施“凈水入黃河”(河南 )、“荊楚安瀾”(湖北)現代水網等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提升利用效率;大力整治黑臭水體、入河排污口,控制總磷污染;落實長江禁漁,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生態補償體系;嚴格執行河長制、林長制,強化資源與生態保護約束。


廣東: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城鄉綠化美化,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廣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扎實筑牢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實施綠色經濟示范行動,加強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建立完善“雙碳”標準計量認證體系。
海南:持續保持一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實施標志性工程,推動修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推廣新能源汽車,持續開展“六水共治”,啟動“無廢島”建設。持續推進“雙碳”工作,推動低碳島建設。
福建: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加快建設一批零碳園區。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盡快實現制造業企業100%使用清潔和綠色電力。
華南地區共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全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培育綠色增長點;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保護和價值實現機制,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筑牢生態根基。


重慶:聚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推進污染防治攻堅,開展水、氣、土治理與 “無廢城市” 建設;加大生態修復,實施系列工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開展試點改革;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分區管控,推廣綠色生活。
四川: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建立鞏固成果長效機制。開展第三輪省級環保督察。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貴州:加大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從嚴從實做好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后半篇文章”,統籌推進歷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
云南: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美麗云南。加強長江上游生態保護,推進 “生態為民”,落實河域補償,處置固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保障水質,治理行業污染。強化生態修復,開展 “清零” 行動,申建公園。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替代行動,探索碳匯機制。
西藏:堅決守護高原藍天碧水凈土。全面實施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行動。有序開展第三批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零容忍態度守護好雪域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方式。
西南地區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實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各省尤其強調扎實推進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有序開展督察工作;以綠色低碳轉型為核心,推進能源等領域結構調整與節能降碳;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加強分區管控和資源有償使用改革,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強區域合作,推進青藏高原及周邊生態修復,實現全面綠色轉型。


陜西: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常態長效開展秦嶺生態保護監管,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和深度節水控水,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
甘肅:善大保護大治理格局,堅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深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抓好長江上游西秦嶺生態保護。
青海:構建生態保護治理大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快西寧國家植物園創建;從嚴從緊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黃河警示片等問題整改銷號,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寧夏:堅持以“一河三山”為基準線,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全區域深化拓展“四水四定”,著力構建互聯互通、智慧高效的現代水網體系。全方位保護治理生態環境,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推進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水氣土廢和新污染物系統化管控治理。
新疆:加快生態環境治理,縱深推進美麗新疆建設。拓展重點領域生態治理成效。鞏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鎖邊成果,實現治沙富民。穩步推進煤田火區治理。統籌節水蓄水調水增水,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水平。加強重點河湖保護治理。扎實開展受污染耕地溯源整治。
西北地區聚焦區域生態屏障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和生態修復;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整治大氣、水體、固廢污染;全方位保護治理生態環境,攜手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遼寧:堅決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開展林草生態修復、沙化耕地等綜合治理330萬畝。營造林110萬畝。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60萬畝以上。推進遼渾太、海洋生態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完成43.7萬畝廢棄礦山復綠任務。綠色礦山占比達到75%以上。加強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加快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
吉林:實施好林草濕生態連通、萬里綠水長廊、長白山森林植被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好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三北”工程建設面積70萬畝。“山水工程”“歷史礦山”示范工程修復國土50萬畝。抓好生態補水、灌區退水治理等重點工程。扎實推進查干湖生態治理專項工程,穩定提升水質。
黑龍江:持續推進“三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動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草原火災系統治理。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退化濕地修復,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協同推進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支持重大產業項目開展新能源產消一體化、“綠電直供”等試點,推動獨立新型儲能電站項目建設。
內蒙古:鞏固河湖庫“清四亂”成果,加強“一湖兩海”及察汗淖爾保護治理,開工建設黃河內蒙古段河道治理工程,試點推進烏海湖庫區清淤及礦區生態修復一體化治理,促進西遼河流域生態復蘇。加強重點排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持續開展農業“四控”行動,加強鹽堿地改造利用。
東北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推進“三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國家公園,治理礦山、沙地;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涵蓋大氣、水、土壤等領域,加強空氣質量改善、河湖治理。

2025年
各地奏響綠色發展的激昂樂章
京津冀協同治污
長三角降碳減污
中部治水護水
華南綠色轉型
西南推進督察整改
西北筑牢生態屏障
東北抓好生態工程
全國齊心
共繪美麗中國的綠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