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污水管網更新與修復
張悅作為中國污水處理領域的權威專家,長期關注污水管網更新與修復的關鍵問題,其觀點和實踐經驗對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以下結合多篇資料,系統梳理其核心觀點及實踐建議:
一、污水管網問題的核心地位
張悅多次強調,管網是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短板”,直接影響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效率和水環境治理效果。他指出,我國污水處理量雖大,但進水COD濃度持續下降,根源在于管網滲漏、外水(地下水、河水)入滲、雨污混接等問題,導致“清水入管、污水入河”,嚴重削弱治理效能211。例如,某南方大城市管網檢測顯示,旱季滿管率高達43%-56%,表明大量外水滲入擠占污水容量11。
二、管網更新與修復的關鍵措施
張悅提出“清污分離→雨污分流→系統修復”的遞進策略,具體包括以下重點:
清污分離
截直排與堵倒灌:封堵旱天直排口,改造混接排水口,防止河水倒灌。例如,通過設置拍門、閘門等設施控制水位,避免倒灌現象26。
外水入滲治理:修復管道結構性缺陷(如破損、脫節),采用非開挖技術封堵地下水滲漏通道,降低污水系統運行水位211。
雨污分流改造
市政與小區同步推進:市政管網需改造錯接管網,完善污水系統;小區內部需徹底分離雨污管道,杜絕混接26。例如,上海市政混接改造平均成本26萬元/處,需系統性投入2。
管網修復技術應用
非開挖修復技術:優先采用內襯修復、噴涂修復等工藝,減少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響211。
智能運維管理:結合管網普查、清淤、修復及大數據管理,實現全生命周期運維。例如,恒通環境的“四位一體”模式(檢測、清淤、修復、數據管理)已在多地應用613。
三、實踐案例與成效
廣州治水經驗
張悅建議廣州通過“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管理”五位一體策略,重點清理“散亂污”企業,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并采用清污分流改造解決合流污水摻雜問題。例如,車陂涌通過分離山水與污水,顯著降低污水處理廠負荷6。
內江管網改造
內江市針對雨污混接、管道反坡等問題,新建污水干管并采用夜間施工減少擾民,提升污水收集效率7。
醴陵市老城區修復
通過管網建設、疏浚及檢查井修復,修復30條道路排水系統,減少水體污染并提升抗澇能力5。
四、未來挑戰與戰略意義
張悅指出,管網問題需“真刀實槍下功夫”,避免將難題遺留后代。未來十年,管網更新需求將達萬億規模,需結合技術創新(如智能清淤機器人、泥水分離技術)和政策支持,構建“廠網一體化”管理體系,實現高效運維21113。例如,恒通環境的箱涵清淤機器人已在多地應用,實現“人不下井、泥不落地”的環保清淤6。
總結
張悅的核心理念在于**“治水先治網”**,通過系統性修復與長效管理,提升管網效能,為污水處理廠減負、為水環境治理筑基。其觀點不僅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也為地方實踐(如醴陵、內江項目)明確了技術路徑,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