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污水處理系統中,污泥處理是保障生態安全的核心環節。從污水到凈水的蛻變過程中,經過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三個階段后,會產生含有大量有機質的污泥。這些污泥若處理不當,不僅會造成二次污染,更會形成"處理污染卻制造新污染"的惡性循環。今天,讓我們聚焦亞洲標桿項目——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揭秘污泥處理的關鍵技術突破。

在常規處理流程中,污泥需經歷濃縮、脫水、處置三大環節,其中脫水環節直接決定后續處置成本。作為日處理230萬立方米污水的超大型水廠,竹園項目自2014年啟用20臺阿法拉伐ALDEC臥螺離心機以來,通過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場,實現污泥固液高效分離,持續為600萬上海居民守護環境安全。

面對"雙碳"目標下的能耗雙控挑戰,傳統污泥脫水設備逐漸顯現能效瓶頸。竹園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的離心機在長期運行后,出現電耗偏高、絮凝劑消耗量大的痛點。阿法拉伐技術團隊通過現場診斷,發現設備堰板結構存在優化空間——這個關鍵部件直接影響離心機分離效率與能耗水平。
依托百年流體處理經驗,阿法拉伐為竹園項目量身定制節能堰板升級方案。新型堰板通過優化流體動力學設計,實現多重效益突破:單機電力消耗降低16.5%,絮凝劑用量減少5%,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19%。這項技術改造的經濟效益同樣亮眼:僅1年即可收回改造成本,持續降低的運營費用為水廠節省可觀開支。通過自動取樣系統升級,還大幅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風險。

在上海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進程中,竹園污水處理廠的升級實踐具有標桿意義。阿法拉伐憑借本地化服務團隊與定制化解決方案,不僅幫助水廠突破能效瓶頸,更通過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為城鎮污水處理行業探索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創新路徑。這種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的發展模式,正在為更多城市污水處理廠提供可復制的升級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