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單位:藍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國家環境保護膜分離工程技術中心
一、建設歷程
“國家環境保護膜分離工程技術中心”于2005年經國家環保部正式批準組建
(環函〔2005〕245號),2009年通過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并正式掛牌。技術依托單位為藍星集團的藍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水處理技術中心兩家單位。

二、研究方向和優勢領域
工程中心依托現有的膜法水處理大型工程項目設計、建設和配套能力,通過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用戶緊密合作,開發具有
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應用成果,為膜在環保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產業化條件和支持,目前已建成多項國家大型污水回用工程項目,例如:太原鋼鐵凈環水處理項目7.2萬噸/天,遼河油田回用水項目12萬噸/天,慈溪優質水項目5萬噸/天等,涉及鋼鐵、石化、基礎化工和園區公用工程的污水回用和資源化應用;海水淡化領域已建成六橫2萬噸/天,山東諸城1萬噸/天,嵊泗5000噸/天,廣大玖龍紙業亞海水淡化10萬噸/天,解決了許多重大技術攻關和工程建設問題。

工程中心將圍繞抗污染膜、高性能海淡膜材料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方向,加強膜在環保領域應用研究,以及相關技術標準、規范的制訂,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的科技創新體,帶動膜產業的整體優勢的形成,提升我國膜產業在國際上的技術水平和工程能力。

三、為政府和行業服務
由于膜具有以技術為先導的產業特點,技術創新在膜法水處理中處于重要位置。膜中心將積極爭取國家環保部的支持,同時爭取中國化工集團產業發展規劃中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持平臺,抓住集團公司產業聯動的發展機遇和優勢、增加科技投入、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的科技創新體、帶動膜產業整體優勢的形成,提升我國膜產業在國際上的技術水平和工程能力。
一、參與“十二五”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編制;
二、參與制定環保行業膜分離技術發展標準編制規范;
三、編寫我國膜分離技術和應用現狀研究報告;
四、參與計劃環保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
五、參與行業中國家重大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項目的研究討論;
六、工業水務與化工可持續發展----藍星水務工業BOT項目運營模式探索和推動 。
四、硬件設施和人才隊伍
膜分離工程中心在北京空港基地建設完成試驗檢測體系,其中實驗室分三大類共20余間,總面積達到6000㎡;小試、中試污染控制技術設備48臺套,各種分析測試儀器60余臺件,其中不乏國內、進口先進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的價值達1000萬元,新增實驗室儀器設備600萬元。 

中心實驗室向行業開放,并按照一定管理辦法向國家環保部所屬單位、產學研聯盟單位、課題協作單位提供使用,并將在5年內完成建立國家級環境治理技術評價實驗室,滿足國家環境保護實施的需求。
中心現有固定人員40名,具有高級職稱、碩士以上學位的研究人員25人。主要學術帶頭人高從堦院士,一批中青年骨干王宇彤、楊昆、趙宏偉、吉春紅、郭嘉、覃事勇、朱東華等人,主要技術人員均承擔過國家級、大型工業項目的經驗和能力。
五、取得專利技術與科技成果及技術推廣轉化情況
工程中心建設期間緊緊圍繞既定的重點方向與研究內容,從多層次、多途徑進行項目的申報、立項與開展研究工作。共承擔重大科研項目15項(見表3-4),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合同經費達到3104.19萬元。
工程中心承擔膜工程化課題項目一覽表
序號
|
課題名稱
|
來源
|
經費總額
(萬元)
|
1
|
工業污水處理膜及裝置
|
國家發改委
|
1102.99
|
2
|
荷電PAN中空纖維超濾膜
|
北京科委
|
150.40
|
3
|
污水再生回用裝置與材料國產化
|
國家發改委
|
549.32
|
4
|
萬噸級反滲透苦咸水淡化
|
國家發改委
|
1220.60
|
5
|
煉油污水再生回用技術
|
中國化工集團
|
80.88
|
6
|
總計
|
3104.19
|
在著力抓好科研項目的同時,為提高工程中心創收水平,更好地實現服務社會、改善科研工作條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目的,中心還極力承擔了大量的環境評估、環境規劃和環境工程設計等橫向服務業務,建設期間承擔了近百項橫向課題。
國家膜應用領域“產學研聯盟”:
根據業自愿和認同原則,由藍星環境、杭州水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哈爾濱玻璃鋼研發中心、中荷分離中心、化工部長沙設計研究院和中藍連海化工設計院等單位組成核心研究聯盟,實現聯盟單位課題互相開放、實驗室設施共享以及科研項目積極合作,形成緊密聯系的協作關系,并在重點項目和關鍵材料上形成行業優勢和競爭力,合力打造國內強大科研團隊。
六、工程中心主任簡介

高院士從事膜研究開發工作30多年,1967年參加過全國海水淡化會戰,先后在國家海洋局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參加、組織、承擔并完成了國家、浙江省和國家海洋局重點項目十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十多項;發表論文和會議報告160多篇,合譯專業書刊一冊,合著專業書刊五冊(其中三冊為主編之一)。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李彩萍,楊 昆
聯系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9號
郵編:100029
電話:010-64436337 010-64436702
傳真:010-64436337
E-mail: cbs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