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水淡化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政策環境利好。近10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相關技術專利、標準和法規建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也建設了一批海水淡化的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間,海水淡化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著眼點正在從過去的產出淡化水,變為把淡化水賣出去、用起來,讓海水淡化大規模地走向市場,實現商業化運行。
我國海水淡化市場已顯現 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海水資源極其豐富,這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提供了基礎。同時,我國淡水資源的緊缺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見,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淡水提供、技術服務等海水淡化產業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空間。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這相對于“十一五”期間產能提高3倍以上!兑巹潯愤指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已初具規模,是少數能夠完整自主設計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國家之一,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等方面發展迅速,應用規模不斷擴大,海水淡化市場已經顯現,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淡化海水利用空間 促進海水淡化市場化
在我國海水淡化產能不斷提高的同時卻面臨的產能閑置的尷尬。海水淡化利用率較低,歸根到底是由于成本問題,同時,進一步拓展工業用淡化水的市場需求也是促進淡化水得以充分利用的途徑之一。
有效降低成本 解決淡化水利用瓶頸問題
淡化海水成本問題一直是限制淡化水廣泛利用的瓶頸問題,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是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空間的重要問題。
有專家建議,提高資源利用率,把淡化后的濃鹽水用來制鹽和提取化學物質等,同時,加大余熱余壓蒸汽和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在海水淡化中的利用,合理利用熱膜耦合和電水聯產等工藝,有利于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也有專家指出,要理順海水淡化價格體系,加大政府補貼。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沒有形成合理統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市場機制,反映資源稀缺性的水價機制尚未建立。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海洋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教授王海增表示,政府應對海水淡化給予一定的補償,節約淡水成本、節約土地成本等都應算入其中。
擴大工業用淡化水的市場需求
我國用于工業區日常供水的海水淡化廠規模較大,但數量不多,萬噸級以上的有位于河北省曹妃甸工業園區和天津泰達開發區的海水淡化廠。《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淡化水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
目前,在我國將海水淡化并入市政管網面臨著諸如營養物質缺失、成本高、腐蝕管網等問題,王海增提出,可以將海水淡化首先供給工業用水,這樣可節約工業用淡水,也間接地保障了生活用水的供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曾分析稱,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的重點,是如何應用淡化水和如何用好淡化水,是在全國發展包括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與建設、生產運營與應用、原材料生產與銷售、交流與培訓等各環節在內的海水淡化產業。可見,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健康發展才能使我國海水淡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實力,占有一席之地。
更多有關“海水淡化未來市場”的相關話題將于2013年4月12日--13日舉辦的“2013(第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進行深入探討,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