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處置如何產業化 啟動市場需政府助推
記者 陳湘靜
|
2009年04月13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者按:
今年年初深圳市清水河下坪固體廢棄物填埋場3號污泥坑發生管涌,專家認為此事件敲響了警示鐘,污泥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實際上,從政府到企業,各界已經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和嘗試。
政府方面,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年初聯合公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試行)(征求意見稿)》,被業界認為是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正式啟動的重大政策信號;科研方面,科研院所和部分企業針對污泥處置已經研發出多種實用技術,比如污泥水熱干化技術(相關報道見本報2009年3月19日6版)、水泥窯處置技術(相關報道見本報2009年1月1日6版和2009年1月15日6版)、FYD生物制劑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市場方面,企業界也已開始行動,逐步介入污泥的綜合處置領域。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形成有效的、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和完善的、合理的政策機制,污泥處置產業的市場化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
本期內容中,對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相關政策、產業化進程和關鍵技術等進行了報道,以期引起行業重視,加快其產業化進程。
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年初聯合公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技術政策》)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最佳可行技術導則》(以下簡稱《技術導則》)(相關報道見本報2月16日6版),首次確定了地方政府作為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規劃和建設的責任主體,并對費用落實、技術路線等產業發展關鍵問題做出明確規定,被業界認為是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正式啟動的重大政策信號。
《技術政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凱軍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事關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發展的,除了技術進步、技術路線和適用方案選擇、市場投資意愿等之外,真正啟動市場的推手還在于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在明確責任后,政府必須加快完善相關規范標準、合理引導市場、切實落實收費補貼政策。
技術沒有好壞只有合適不合適
污泥產品園林用最獲認可,環境風險得到充分考慮;大城市污泥的產生量很大,單一的污泥處理處置方式都會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出現問題,對大城市應當鼓勵多種渠道、多種技術并行
填埋成本低、焚燒無后患、土地利用體現資源化、堆肥技術成熟,目前主流的四大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孰優孰劣,不僅業界爭論頗多,就是專家們也不能統一意見。王凱軍認為這很正常,他說:“對現在市場上的技術不能簡單地評價哪種更好,哪種不好,只有能用不能用、管用不管用的區分,得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作為一個復雜的工程問題,其評價的指標體系就更為多元和龐雜。比如,要根據人口、工農業結構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污水性質等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情況以及氣候、地形等自然環境情況綜合來考慮。”
“總體講,經濟實力強、土地資源有限、污泥產生量大的大城市一般可以考慮直接焚燒。污泥產生量少且分散,可以利用環境銷納的地方,選擇其他方式相對更經濟實用。”王凱軍同時強調,對于大城市而言,因為污泥的產生量很大,單一的污泥處理處置方式都會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出現問題,比如焚燒的達標排放、污泥產品的質量和銷路等方面。所以對大城市應當鼓勵多種渠道、多種技術并行,比如上海“填一點、燒一點、利用一點”,多種技術并存的模式就比較符合實際的選擇。
在《技術政策》出臺后,很多人瞄準了其中政府優先采購污泥產品的規定。這是否意味著以后污泥產品的銷路不成問題?對此,王凱軍表示,這一規定只是一個信號,具體怎么實施還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機制上予以保證。王凱軍透露說,當時我們專家組的意見是,大城市一直有著穩定、大量的園林用有機肥需求,又在建設部等政府部門管理范圍內,由園林系統購買污泥產品,比農用、填埋礦山荒地等更加具備可操作性。事實上,這樣的建議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基本認可。
對于老百姓最關心的污泥產品環境風險問題,王凱軍說,《技術政策》里對這方面的考慮是慎重的,比如,國家鼓勵園林用肥等環境風險較低的利用方式,在農用方面進行了限制。
在標準方面,新的污水排放標準已經對污泥農用標準做了新的規定;建設部也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標準,對農用、填埋、綠化等土地利用產品的泥質做出安全性要求,相關標準正在不斷完善中。
技術有門檻進入要慎重
技術研發要體現專業性,不要過分強調資源化;污泥就是廢棄物,安全地處理處置始終要擺在第一位;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備處置污泥的能力和條件
記者日前赴成都考察了一位民間環保發明人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對民間開發推廣環保技術的熱情和艱難有了新的了解。在問及如何看待如今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技術研發時,王凱軍表示:“研發環保技術當然要鼓勵。”
但他同時建議,個人、企業開發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最好還是要和專業的科研、設計、建設單位合作,結合科研、工程多方面因素來考慮。“僅憑一己之力盡管也有成功的范例,但畢竟很少,考慮可能不全面、不完善。比如二次污染的問題,且對污泥產品銷路容易想當然。”
“有些技術過分強調污泥是一種資源,這也是不合理的。”王凱軍指出,過分強調污泥資源化并不合理。污泥就是廢棄物,安全地處理處置始終要擺在第一位。污泥所具有的資源化的價值,只有在得以利用的條件下才能體現。所以,技術只著眼于單一的污泥產品,而沒有當地實際應用的條件和成本考慮,加上銷路不暢,當初設計的技術可行性就可能不存在了。
“判斷一個技術是否成熟的標志,就是有沒有設計的標準和建設的規范。”王凱軍說,技術本身做到切實有效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須從工藝流程和工程建設的角度來考慮,需要一整套詳細的考察程序。單個公司可能未必有這種能力進行綜合、系統的考察,形成相應的標準和規范。更重要的是,在市場推廣環節,公司所具備的標準化的能力、市場化的能力,都決定了其是否能在更大的市場和領域得到應用。這些都是技術開發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針對某地全球招標污泥處置技術的做法,王凱軍說,和污水處理行業相比,污泥處理處置的專業性更強、涉及的環境風險更大,因而技術門檻和準入門檻更高。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備進入的能力和條件。現在,各地、各企業甚至個人都在進行探索,技術五花八門,處理處置效果不穩定的現象很突出。
據王凱軍介紹,由于缺乏經驗,信息又太過繁雜,各地政府部門在選擇技術時容易無所適從。環境保護部從2007年開始一直在進行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針對這一問題,對環保產業相關技術選擇給予了全面指導。《技術導則》和《技術政策》和即將推出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規范就是這方面很有益的嘗試,旨在為管理部門提供指導依據,幫助專業部門和用戶進行技術辨別。
技術路線要引導收費補貼要跟上
政策要和技術一起成熟起來,技術和成本都不再是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政府是否在明確自身責任后制定落實相關政策機制,才是業界最關注的
在不久前記者參加的一個環保論壇上,就污泥技術路線由政府直接干預還是定下處置標準由市場自由選擇的問題,在現場引發激烈爭議。王凱軍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對污泥處理處置行業,政府必須插手,除了技術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政策要跟上。
“一方面,出于對環境安全、公眾安全的考慮,政府主管部門必須在技術路線上對市場有所引導,指出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但不要在具體工藝選擇上進行干涉。另一方面,無論選擇哪一種處置方式,企業的介入都需要穩定的運行費用。污泥產品本身市場性價比不具優勢,需要更多補貼和優惠條件。”王凱軍說,針對污泥處理處置的收費補貼政策要制定、要落實,這點對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化的發展尤為重要。“我認為,這是地方政府需要盡快作為的領域。”
事實上,“現在的關鍵問題不是有沒有技術、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而是地方政府作為不作為的問題”,王凱軍說,隨著國內技術研發的進步,核心技術設備的國產化,技術和成本都不再是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政府是否在明確自身責任后制定落實相關政策機制,才是業界最關注的。
據他介紹,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國家在水處理收費定價中已經包含了污泥處理處置費用,但是地方政府卻長期沒有去核算和征收。老百姓關心費用問題,根據王凱軍的測算,將處理處置費用折合后,對現行污水處理收費的提升將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具體數字還得詳細測算,但用數量級的概念表示,應該是一毛錢。”
數據
●根據有關調查,全國20萬t/d及以上規模污水廠的污水處理能力總共達到2272.6萬t/d。以萬噸污水產脫水污泥7.5噸(含水80%)計,每年產污泥613.6萬噸,占全國 污泥總產量的55%。
●根據2007年底有關部門對全國處理能力20萬t/d(含)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情況的統計,83%沒有經過妥善處置,這些污泥的出路也沒有一定的保障,造成了污泥無控排放的現狀。
(責任編輯:扎西)
|
發表于 2010-12-31 22:33:16
王凱軍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推廣。1986年開發的水解-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發明專利,連續4年被當時的國家環保局評為最佳實用技術。
|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部分資料由中國水網提供
|
污泥處理:外來技術為何水土不服?
作者:陳湘靜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 更新日期:2013-05-20產業市場部近期策劃污泥系列報道,旨在圍繞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標準、監管、產業發展等問題展開持續的討論。5月6日,產業趨勢版刊登污泥系列報道的第一篇:《指東又說西至今在原地》,文章指出,從業界到決策層,污泥處置方向目前無法形成統一意見,造成地方政府在選擇城市生活污水污泥處理、處置方案時較為猶豫。專家呼吁,決策層應當基于長遠考慮,在宏觀層面盡快形成共識。
共識未達成只是問題的第一層面,相關污泥處理技術缺乏成熟工程案例也是目前設施建設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本期將著重分析為何國外成熟技術在國內水土不服。
“錢不是大問題。”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各級政府之所以不能下決心投入建設污泥處理設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太多的成熟技術和工程案例。無論是國外成熟技術還是本土研發,近年來都鮮有多個穩定、持續運行的工程案例。
在污水、脫硫等治理領域,對技術、設備引進消化吸收的路線取得了明顯成效,這套路數為何在污泥處理處置領域并未取得預期效果?為何應用多年、技術成熟的厭氧、好氧技術項目在國內運行效果不好?這些國際主流技術在國內擁有怎樣的未來?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本期受訪嘉賓(排名不分先后):陳同斌,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張辰,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王洪臣,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邵凱,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文一波,北京桑德環境集團董事長;@泥神仙,業內人士;@泥客莊主,固廢刊專欄作者。
成熟技術為啥“不靈”?
厭氧技術面臨泥質、管理水平等挑戰好氧技術則必須考慮占地、發酵時間、臭氣控制等多種因素
“厭氧消化是國外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路線之一,在中國也一度作為主流技術,但在目前國內幾十套污泥消化裝置中,正常運行的不到1/10。”據業內人士分析說,污泥中有機質含量低,進行厭氧消化的條件不太好,沼氣產率較低,生產沼氣較為困難。
而作為污泥好氧處理路線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承認,最初的好氧處理工程在國內外也都有不少失敗的教訓。
由于人口、土地等客觀條件,國外的好氧技術比較粗放。“歐美很多城鎮總人口少、規模小,污泥產生量小。在一些地方,生活污水污泥可以在田間和秸稈垃圾一起,其實所采用的是一些技術比較原始的‘農場堆肥’模式。而對于大中型城市,必須采用高效、快速、穩定、集約化的‘市政堆肥’(好氧發酵)模式”。
“而這顯然在中國并不適用。”陳同斌表示,國內的城市,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人口,污泥產生量巨大,且城市范圍、運距大,可用土地相對較少。好氧技術要在國內應用,必須考慮到占地、發酵時間、臭氣控制等多種因素,其技術的集約化、工業化和智能化程度必須提高。“就像在交通密度小的鄉村道路上,可行駛馬車或拖拉機,但是在交通密度大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必須行駛速度較快的汽車。雖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是使用的范圍卻明顯不同。”
而以前原樣照搬在國內的污泥好氧處理項目,普遍存在惡臭污染問題突出、占地面積大、工藝落后、運行不穩定等缺點。
厭氧設施為何問題多?
運營管理等軟實力跟不上,考核不到位使得缺乏改進完善動力工程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都嚴重不足
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凱介紹說,國內最早一批大型污泥厭氧處理裝置,應用了國外技術,很多核心裝備都采用直接進口。而之所以有運行不良的問題,原因不僅僅在于泥質的差別。“最初并沒有看重沼氣產量,所以即使污泥有機質低也不是關鍵問題。”
他認為,厭氧裝置在國內的“水土不服”,其最根本的問題是運行管理水平沒有跟上。同時,對污泥設施運行效果、考核的缺位,也導致了即使出現問題也沒有動力去改善、去解決。
“很多厭氧處理設施建成后,調試、運行的團隊還是污水廠的‘原班人馬’,照搬污水處理管理的那一套,這顯然是行不通的。”邵凱打了個比方,就像以前騎自行車的人現在要去開車,結果跌跌撞撞,原因當然不能全賴在車上。“污泥處理設施必須要有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張辰這幾年一直在關注一些國內厭氧設施的運行情況。他回憶說,上海白龍港污泥厭氧處理設施當時引進了德國的技術和設備,使用了亞行貸款,特意明確了有一年的指導運行期,期間就發現了很多問題。后來的不少厭氧消化示范工程也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困難。
張辰表示,厭氧處理技術要得到廣泛應用,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管理上的難題,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技術可以消化吸收,設備可以逐步國產化,都不是什么跨不過去的檻兒,管理的提升是當務之急。”
“污泥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實要比污水處理難,但不會比化工行業難吧?”很多業內人士都表示,國內其他工業行業的管理水平已經相當高,但在污水、污泥等污染治理行業,精細化管理的意識還沒有到位。“做了這么多年的污水處理,其實還存在很大的管理提升空間,污泥處理就更是如此。”張辰說。
陳同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是只有技術就能撐起產業,它還需要政策、標準、人才等整個產業環境的完善。和污水處理領域相比,污泥行業的工程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都嚴重不足,產業基礎還非常薄弱。
陳同斌舉例說:“就像給你一艘神州飛船,但沒有發射塔、專業人員等必備條件,你也沒能力讓它升空。”他表示,污水處理行業的教育、人才儲備、工程實踐都相對較充分,但污泥行業在這些方面則嚴重滯后。“大學教育中相關專業的教程通常只是介紹到污泥脫水環節,對于后續的處理處置問題很少涉及。一方面是教材從歐美照搬的緣故,另一方面也跟我們沒有后續污泥處置的項目實踐有關。污泥處理處置的需求沒打開,研究工作也沒有到位。”
國內技術方向到底該怎樣?
污泥消化工藝在穩定化、減量化、資源能源回收上有優勢應用需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工藝
威立雅在香港投資建設的污泥干化焚燒項目曾經引起業內的討論,據悉,在這個項目中已經沒有了污泥消化的環節。如果最終污泥的處置方向是干化焚燒,那么污泥消化還是必需的嗎?厭氧、好氧還會成為國內污泥處理的主流技術路線嗎?
對此,張辰明確表示,厭氧、好氧等污泥消化工藝在國內會成為主流技術路線。“目前,國際上對污泥消化環節也已經越來越重視。污泥厭氧消化不僅可以實現污泥的穩定化、減量化,也可以促進對其中資源、能源的回收,有利于污泥的土地利用,是不可或缺的污泥處理環節。”
“必須承認,不少厭氧項目在運行中都會遇到問題。但不要有畏難情緒,這是個積累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張辰說,隨著工程實踐的增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會使得厭氧消化技術在國內越來越成熟。
他舉例說,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設施針對污泥中有機物含量不高,沼氣產生量小、效益低的問題,將經過預處理的餐廚垃圾加入,協同處理,目前運行越來越穩定、效益也越來越好。
目前,針對中小城市有機廢棄物處理問題,中持綠色采用以厭氧消化為核心的集中協同處理方式。邵凱介紹說,在中小城市,污泥、餐廚垃圾、人畜糞便等協同處理可有效解決有機質低、含鹽量高等問題,增加沼氣產量,降低運行成本。
好氧技術如何解決惡臭、占地面積大、工藝落后、運行不穩定等缺點?這些正是陳同斌20年來的研究重點。不久前,由他牽頭的“污泥好氧生物發酵處理成套設備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陳同斌本人對獲獎并不在意,真正讓他有底氣的是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應用于十幾個正常運行的工程項目。“可以說,在好氧發酵領域,國內的智能好氧發酵技術現在比國外還先進。因為我們克服了傳統堆肥工藝不穩定性、人工操作、工程標準化程度低和臭氣污染等技術難題,實現了技術設備的智能化。”
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對待技術?
在技術整體不成熟時,更要有相對寬容開放的心態不要簡單肯定或否定某項技術,要到實際工程中去檢驗
和蜈蚣一起出門辦事,要等很久才可以出發,因為要等它穿上所有的鞋子。這是個有關耐心的笑話。但對污泥領域的技術問題,卻不能坐等所有問題都解決后再行動。
陳同斌說,由于中國污泥泥質特殊性,城市發展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目前國內外確實還沒有太多的成熟且廣泛普及的技術。他認為,這是相關決策部門遲遲不能放心在污泥領域加大投資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地方政府的工藝技術選擇。但他同時表示,在沒有完美解決方案的情況下,也要先從死胡同里走出來,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非要自己嘗不可。陳同斌說,土地利用到底行不行?好氧、厭氧哪個更實用?不能靠在會議室里的爭論,也不能靠歐美國家的結論和數據。我們要有專業的研究、自己的實踐,才能回答污泥處理處置這條長鏈上的諸多問題。“在技術整體不成熟時,更要有相對寬容開放的心態。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某項技術,要到實際工程中去發現、去檢驗。”陳同斌說。
張辰表示,工程實踐的意義不僅在于發現、解決技術應用中的問題,推動國內外技術的成熟應用,而且也是制定完善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相關政策、標準的重要基礎。“借鑒國外成熟經驗、參考本土的工程實踐,都應成為制定我國污泥污染治理防治政策、技術導則、標準的重要依據。”
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污泥消化技術相對復雜,要解決運行中的設備腐蝕,堵塞以及臭氣控制等問題,需要精心的設計、建設和運行;同時要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比如針對厭氧消化工藝中的占地問題,可開發新型的集中設施;針對易堵塞、泄漏、腐蝕等問題,需要開發高效除砂設備、新型污泥過濾機、新型儲氣設施和新型脫硫系統等;同時要創新設計,大幅度提升施工和運行管理水平。
污泥之四問
1、國外技術適應中國污泥處理處置的需求嗎?
王洪臣:國外技術沒有根本上的不適用.目前我國污水污泥泥質和國外有差異,也是可以調整的,而且也是暫時的問題。
文一波:我國生活污水污泥泥質和國外差距較大,比如含水率高于國外,一般在80~84%之間;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混合處理導致污泥成分復雜、不確定成分多;雨污分流基礎設施落后,造成污泥中含砂量相對較高、干化后熱值低等特點。因此,不可盲目照搬國外技術及設備。
@泥神仙:由于目前我國污水處理沒有將工業、生活及雨水分流,造成污泥的情況和國外有很大的差異,國外很多技術是建立在重金屬不超標及污泥有機質含量高的基礎上的,完全照搬當然有一些問題。
2、好氧發酵-土地利用的技術路線,主要挑戰依舊來自重金屬超標的風險嗎?
@泥神仙:由于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混流,造成污泥重金屬偏高,對于厭氧、好氧工藝,尤其是以土地利用為根本目的的好氧工藝而言是“致命性”的問題。
陳同斌:“我國污泥重金屬含量高,所以不適合好氧技術。”對這個觀點,建議大家不要再人云亦云,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經過我們對全國144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污泥中重金屬的含量并不比外國的高,而且還在逐步降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污泥的重金屬超標比例約5%。
由于工業污水預處理水平的提高、工業園區產業的聚集發展等原因,我國生活污水中重金屬的含量已經顯著下降。對于重金屬不超標的污泥,只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其土地利用是安全的。
3、國內已建成的厭氧消化設施運行情況不太理想,原因在哪?
@泥客莊主:泥質差異和軟實力跟不上。但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厭氧的“春天”就會到來。
@泥神仙:污泥處置只是污水處理的下游工藝,問題還是出在污水上面。由于我國污水雨水不分流,廚余垃圾沒有進下水道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污泥有機質含量偏低。有機質含量低會直接影響厭氧、好氧工藝的運行效果,甚至是能否穩定運行的關鍵因素。直接照搬國外技術設備,但“原料”有很大區別,所以水土不服。
4、地方在選擇厭氧、好氧工藝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泥神仙:警惕功利性短期思維。很多人在推介厭氧、好氧技術時,將重點放在沼氣發電、變廢為寶上。變廢為寶成為污泥處置吸引地方決策者的不二法門。
我個人認為污泥處置首要任務是安全處置,“變廢為寶”絕對不是污泥處理處置的核心。污泥處理設施的運營一定要有到位的投入,過度強調資源能源回收、經濟效益,造成重投入、輕營運,已經成為污泥處理處置鏈形成的“絆腳石”。
必須看到,好氧、厭氧只是整個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不少項目由于工藝殘缺不全,造成了很多后遺癥。比如:污泥好氧發酵需要降低含水率,先減量一半才能進行,而有些項目中相應的干化工藝幾乎看不到,造成污泥要自然晾干后發酵。
張辰評點污泥處置路線
污泥填埋:
相較于其他處理處置方式,現在污泥填埋的直接成本具有明顯優勢。為減少污泥的簡單填埋處置,推動其他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我認為,從行政上應有強制規定,比如效仿德國,明確污泥中有機質含量高于一定限值就不允許填埋。從經濟上,要在污泥填埋費上加收處置費,增加填埋的總成本。
污泥焚燒:
從世界范圍內,污泥焚燒的比例確實在逐步降低,一是考慮到其煙氣治理,二是與土地利用等處置方式相比,焚燒方式的排碳量最大。但發展中國家由于國情和處置需求,污泥焚燒設施在一定階段內還會持續上一些項目。但需要明確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階段我們可能無法避免,但必須縮短時間和減少影響。污泥焚燒設施可以上,但一定要加強煙氣同步治理。
污泥摻燒:
我不太主張污泥摻燒,這只是目前階段解決污泥出路問題的一個應急措施,因為這樣的處置方式對煙氣治理的要求不高。在電廠、水泥廠摻燒污泥,煙氣處理很重要。在焚燒處理污泥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煙氣的達標處理,而且煙氣排放標準會越來越嚴格。我們曾經做過測算,污泥焚燒如要同步治理煙氣,成本要增加1/3以上。現在污泥摻燒為什么便宜,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節省”了這部分成本。
土地利用:
這是大趨勢、是主流。污泥有害物質多,有用有營養的物質也很多,是營養土地的有效成分。但污泥的土地利用要在嚴格監管的基礎上進行。在這方面,我的信心不是很足。
根據現行的政策,污泥處理達標后可以園林綠化用,但目前沒有保障措施保證它不流向農田。很多農業專家更擔心的是,在目前農產品監管和農田土壤污染的嚴峻現實下,如果再讓處理不達標的污泥流入農田,屬于雪上加霜。
但未來,我相信隨著政策、監管、意識等大環境的改善,對污泥的土地利用會有更好的風險管控體系。
相關鏈接
污泥厭氧消化是指污泥在無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厭氧細菌將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是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的常用手段之一。
德國每年產生的污泥(干重)220萬噸,大于5000噸的污水廠均有厭氧消化處理。英國和法國60%污水廠有厭氧穩定處理。
污泥厭氧消化工藝目前在我國應用少,投資相對高,設備主要進口,且已建成的設施中運轉、運轉良好的項目非常少。總體來說,由于受到管理要素、政策、設備投資等方面的限制,未得到廣泛應用。
污泥好氧堆肥是國際、國內應用較多的工藝,具有污泥穩定、殺滅病原菌、寄生蟲卵,污泥含水率低等特性,運轉管理簡單等優勢,但是其瓶頸是需求大量輔料,否則不能有效控制臭氣,造成成本增加。
污泥消化工藝的主要挑戰有:我國已建的污水廠多數都采用低負荷的處理工藝,不利于消化工藝的推廣和運行。在消化污泥土地利用的政策和管理上支撐力度不足,沼氣利用缺少激勵機制。
污泥到底該如何處置
2013/5/6 來源:中國環境網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 陳同斌
@泥神仙 業內人士
|
文一波:國外成熟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也是千差萬別的,具體工程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污泥特性和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
|
污泥到底怎么處置 還是定不了可行路線
編者按
目前,隨著我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量的飛速提高,污泥產生量也隨之增長,有估算年產生量已超2200萬噸。而這些相當于三峽庫容量的污泥,近8成沒有得到穩定、無害的處置,極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一面是迫切的處理處置需求,一面是環保產業界的躍躍欲試,但雙方如何找到契合點,污泥處理處置百億市場何時打開,仍然未解。
不過與“心急”的企業相比,污泥圍城、隨意傾倒帶來的環境、社會壓力事實上更加緊迫:30%~50%的污染物將從生活污水轉移至污泥,讓花大力氣推進的水污染物減排事實上留下“爛尾”。
從本期起產業趨勢版將推出系列報道,圍繞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標準、監管、產業等問題展開持續的討論。我們并不奢望提供問題答案,而是希望在公開的平臺上討論,推動相關部門、專家、企業、地方政府一起厘清問題,為工作的進展、產業的發展提供思路。
污泥之四問
本期受訪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王洪臣
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 陳同斌
北京桑德環境集團董事長 文一波
@泥神仙 業內人士
問題1,有人認為污泥處置進展緩慢是因為政府的重視不夠,您怎么看?
王洪臣:我認為政策層對污泥問題還是很重視的,聽說過的高層領導批示就有四、五次;相關部委這幾年單獨或者聯合出臺了不少政策。國家發改委還準備了資金用于補貼示范工程。
問題2,目前污泥處理設施建設的情況如何?
王洪臣:現在進展確實較為緩慢。從一些市政設計院反饋的情況,去年以來,“活兒”一度越來越少,不少項目是談著談著就沒下文了。今年開始已經有所回暖。
問題3,污泥處理處置工作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洪臣:如果下決心解決污泥問題,資金應該不是最大的問題。目前主要是在污泥處置方向、技術路線方面,大家的分歧比較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陳同斌:污泥問題的解決,政策重視,資金投入,包括對地方政府處理處置污泥提出約束性考核指標等都很重要,但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能夠經過多年運行檢驗的成熟技術和工程案例并不多。
文一波:污泥問題的解決還是要看各級政府的決心。是不是有到位的投入和嚴格監管。
@泥神仙: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并不認為我國目前污泥處置困境的解題主要要依靠污泥技術的發展,付費機制及政府監管才是重點。
問題4,目前情況下,地方政府在建設污泥處理設施時怎么選擇工藝路線?
陳同斌:城市污泥是城市文明和環境文明的必然產物。對于城市污泥的處置,要選擇安全、科學、規范的途徑,但不能不切實際地苛求零風險的處置方案。
文一波:國外成熟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也是千差萬別的,具體工程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污泥特性和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
滯后了30多年的生活污水污泥終于在“十二五”被提上議事日程,相關規劃提出了“泥水并重”的思路及處理設施的建設目標。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工作整體仍然進展緩慢,規劃中相關設施的開工率還不足30%。
為何緩慢?記者向很多業內人士提出過這個問題。技術不成熟、投入不足、各級政府的決心不到位、政策標準規范缺失……各種因素交織,一再延緩這個百億大市場撩開神秘面紗。
為什么設施建設速度緩慢?
從上到下的路線爭議導致地方政府選擇的猶疑
“污泥的處理和處置是兩個階段,要明確區別、分開考慮。”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洪臣教授首先強調,要解決污泥問題,得首先明確處置方向,據此倒推相關標準,然后才是選擇處理技術,以及形成商業模式、付費等。“污泥處置事關其最終去向,不是技術問題,應該由國家確定;具體技術則是企業的事。”
他認為,在污泥處置方向上至今無法達成統一是造成相關工作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企業比較茫然。尤其是地方政府為謹慎起見,還在持觀望態度。”
土地利用派、焚燒派、填埋派……在污泥最終去向的問題上,目前從上至下,從部門到專家,分歧明顯;甚至在污泥是污染物還是資源的問題上,都還有截然不同的意見:認為污泥是污染物者,處理處置就是環境安全為重;認為是資源者,就強調綜合利用。
其中,圍繞污泥能否土地利用這一焦點議題,爭論最為集中。記者了解到,在部委層面,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態度較為一致,主張相關重金屬等控制指標達標后可以進入土地;環境保護部則主張不能進入農業,可以用于沙化地改造等;農業部則是堅定的反對者,認為即使達標也不行。對焚燒路線,各部門之間也有爭議。
政策為何不夠實用?
缺少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是關鍵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污泥處理處置整體處于不成熟階段,技術路線眾多,沒有形成主流的技術路線,也就無法形成良好的市場模式。
“除環境保護部出臺相關技術政策和指南文件外,住建部等部門也出臺了不少相關文件。事實上,在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中幾乎提及了目前存在的所有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讓人很難做出取舍。因此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盡快推動主流技術路線及相應市場模式的形成。”文一波說。
在污泥領域近年來制定出臺的技術政策類文件,通常要在各部委間反復征求意見“走”流程,因而被不少業內人士評價為“妥協之作,比較模糊。說了向東、向西、向南、向北分別怎么走,但看了以后還是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對此,王洪臣曾經表示,我們缺少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與偏虛的技術指南類政策相比,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對產業的發展更有裨益。技術指南中雖提出污泥處理處置要優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在不具備土地利用條件時,考慮采用焚燒及建材利用處置方式,但進入土地的合理標準與焚燒的環保要求等細節問題并未明確,企業在項目實踐中容易遇到困惑。
不能被爭議拖住腳步
必須做出基于全局、長遠利益的決策,要在實踐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單位聚餐,征詢就餐地點。有人怕辣不喜川菜,有人認為粵菜會超出預算,說吃燒烤又有人反對說不衛生。最后總有個拍板的人,決定喝粥還是吃面。而在污泥處置這樁事上,眼下缺的就是這個拍板的角色。
王洪臣介紹說,污泥處置方向的決定確實是個難題,即使比我國早30年就開始處理處置污泥的歐美國家,路線上的爭議至今依然存在。“美國國內對土地利用態度明顯分化,歐洲對焚燒有爭議。但在考慮全局、長遠利益后,他們選擇在實踐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在產業、技術、監管與社會利益訴求的協調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王洪臣介紹說,盡管仍然存在爭議,但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主流的觀點,即生活污水污泥經過嚴格處理后回到土地。政府在堅定不移地執行這條技術路線的同時,并沒有否認存在環境風險,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完備制度保障上下了很大功夫,盡力將風險控制到最小。
“美國環保當局每兩年要對503法案(見相關鏈接)的執行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評估,抽查污染物變化,考察是否有突發事件,技術最新進展等。”
王洪臣說。
總是讓利益相關方左右決策,往往是無法做出決策。在污泥問題上,這樣的決策已經不容遲疑。王洪臣表示,爭議是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討論,政府則不能“陷入”這樣的討論而止步不前,影響工作進展。“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關注污泥中污染物變化、相關技術進展,政府得站在戰略高度上把握,適時做出決策。”
就目前污泥處置而言,國家層面上發改、建設、環保、農業和林業等部門都有涉及。不少業內人士的建議是得有牽頭部門或者協調機制。
相關鏈接
發達國家目前都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污泥處置標準體系。美國國家環保局的40CFRPart503(即503法案),于1993年2月公布,采用風險分析方法,經過11年調查研究,當時共花費1500萬美元,較為全面地制定了土地利用、焚燒、地表處置等方面的標準。503法案中的標準為最低標準,截至2007年,美國有40個州通過了更為嚴格的各項條例。
王洪臣點評國內污泥處置路線
污泥填埋
與生活垃圾混合填埋
點評 污泥填埋的路子基本走不下去了。污泥與生活垃圾混填,影響填埋場容積,同時產生大量甲烷,其溫室效益是二氧化碳的21倍,不符合低碳的大趨勢,不可持續。
污泥焚燒
是指在一定溫度和有氧條件下,污泥分別經蒸發、熱解、氣化和燃燒等階段,其有機組分發生氧化(燃燒)反應生成CO2和H2O等氣相物質,無機組分形成爐灰/渣等固相惰性物質的過程。
點評 我個人不贊同污泥焚燒,那是將其中的污染物進一步暴露的過程。舉個例子,核廢料很危險,但用鉛塊封存、深埋,最大限度降低暴露程度,就可以有效控制風險。但如果污染本身沒那么嚴重,但暴露程度卻很高,那么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反而很大。
在污泥焚燒中,重金屬將通過氣、水再暴露在環境中。污泥焚燒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大氣排放標準,各地還在套用垃圾焚燒的相關標準,存在顯著的環境風險。
土地利用
是指將經穩定化和無害化處理后的污泥通過深耕、播撒等方式施用于土壤中或土壤表面的一種污泥處置方式。《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試行)》中的污泥土地利用不包括污泥農用。
點評 國內雖然技術路線混亂,但回到土地已經日漸成為主流。但要在嚴格監管和標準的條件下進行。
污泥系列報道
污水處理
應知:污泥的處理和處置是兩個階段,要明確區別、分開考慮。”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洪臣教授強調,要解決污泥問題,得首先明確處置方向,然后才是選擇處理技術。“污泥處置事關其最終去向,不是技術問題,應該由國家確定;具體技術則是企業的事。”
污泥處理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減容、減量、穩定以及無害化的過程。
污泥處置
經處理后的污泥或污泥產品在環境中或利用過程中達到長期穩定,并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不產生有害影響的最終消納方式。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http://www.imdsx.com/news/201305/27/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