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設備壞了偷著樂,部分企業受利益驅使,青睞易損壞環保設備,怎樣杜絕這種現象?河北省環保廳通過“智慧環保”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道路。
同時,為掃除環境監管盲區,河北省將環境監管觸角延伸到鄉鎮,構建起了省、市、縣、鄉村一體化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有效地震懾了企業環境違法行為。
監測設備壞了企業為何偷著樂?
在河北省查處的環境違法案件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不正常運行的占到相當高的比例。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的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今年河北省首批掛牌督辦的21件環境違法案件中,有6件涉及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兩件涉及監測設備數據不準或數據造假。”
“企業往往買最便宜、最易壞、參數可調的監測設備,造成了數據虛假、篡改數據現象時有發生。”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在河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爆料”。
“部分企業青睞易壞環保設備,主要是受利益的驅使。監測設備出現故障,就無法監測企業排放污染物的濃度,是否偷排也無從了解。”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的執法人員說,“比如,電廠一個60萬千瓦的機組,其排污設施一年運行成本約1億元。如果停運一天,就意味著少花費近30萬元。”
據介紹,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被定性為污染防治設施,設備的主體是企業,需要企業自己購買。不同品牌的監測設備價格差距非常大,企業更傾向于購買價格便宜、科技含量低的設備,這樣的設備更易出現故障,也更易修改監測數據。
記者了解到,一些業內人士把這種現象形象地比喻成警察要求小偷出資買手銬。可以想象,小偷要么千方百計不買,要么就買質量最差的,或者買了再想辦法破壞掉。
什么助長了企業使用易壞環保設備的行為?
企業青睞易損壞環保設備是利益驅動使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助長了企業的這一行為呢?
“市場中環保設備質量良莠不齊,也為個別企業購買不合格治污產品提供了機會。”河北省環境保護開發服務中心主任蘭國謙介紹說,環保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現有環保企業多為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產品落后、治污效率差。
據了解,目前,河北全省轄區內的環保及相關企事業單位近千家。其中部分企業工藝和設備高科技含量少,自動控制水平低,甚至有的還拿著上世紀80年代的圖紙做產品。“照著這樣的圖紙生產出來的設備,其質量自然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企業新上項目施工過程中監管存在漏洞,也讓個別企業有機可乘。
據了解,我國在環保項目施工前的審批程序相對較完善,但對后期施工過程及工程質量沒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及相應的監理機構,這導致企業在建設過程中,環保治理工程做完做不完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使用新產品舊產品一個樣,上報數據準確不準確一個樣。
環保企業得到的市場信息是不管有沒有資質,拿下工程最重要;企業作為被治理方則是不管質量好不好,工程設備上了就行。無序競爭碰上監管盲區,最終導致企業環保設施形同虛設。
怎樣克服“買手銬自己戴”的弊端?
一方面是故意購買最易壞、參數可調的監測設備;一方面是市場上大量存在不合格的治污產品,諸多因素讓環境監管面臨新考驗。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
陳國鷹告訴記者,河北省正著手將監測設備的性質由污染防治設施轉變為監管設施。河北省環保廳將借助物聯網技術,構建環境要素齊全、技術設備先進、基礎數據完備、應用系統互聯、信息共享利用的全省環境保護監管網絡平臺。同時,針對市場上環保設備良莠不齊的情況,將采取購買設備及安裝費用由政府埋單的措施,為企業安裝質量好的監測設備。
此外,按照“政府出資、環保監管、市場運作、企業協助”的思路,河北省將推廣環保部門和被監測企業之外的第三方運營環保監控設施的模式,使企業不敢偷排和破壞設備。
同時,河北省也將提高環境監測技術能力,實現環保部門對企業的實時監控,最大程度地減少企業的違法行為。
“河北省將利用遙感衛星、小型無人機監測大氣、水環境,實現全省域、全要素、全覆蓋,建立起天地一體化的立體監控網絡,真正讓違法違規者無處可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陳國鷹說。
如何消除環境監管空白?
“相較于全省排污企業的總數,只強調在企業安裝合格的在線監測設備,是遠遠不夠的。”河北省環保廳副廳長殷廣平告訴記者,“因為很多企業在偏遠的鄉鎮和農村,這些企業往往沒有安裝自動監控儀器。為掃除環境監管盲區,河北省將把環境監管觸角延伸到鄉鎮,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一體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
縣(市)和區(開發區)為一級網格,鄉(鎮、街道辦事處)為二級網格,村(居委會)為三級網格。在每一個網格內,確定相關部門的職能,并確定問責機制、考核機制等。
“實行網格化管理,將環保防線前移,強化了鄉(鎮)政府的職責,將問題解決在第一線和最前沿。”殷廣平告訴記者,環境網格化監管試點開展以來,讓一些企業在群眾的“監視”下,自行斷了偷排偷放和非法生產的念頭,強化了鄉鎮環保監控責任,彌補了監管空白,易引發社會矛盾的環境問題得以在基層及時化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