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國公園協會、中國水協排水專業委員會、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辦的“城市景觀水體富營養化綜合治理現場會”在安徽池州召開,來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地1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期間,安徽省科技廳委托池州市科技局組織專家對安徽雷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水體底泥洗脫原位置換裝置”進行了產品鑒定,專家一致認定,“水體底泥洗脫原位置換裝置是水體富營養化治理的重要基礎性技術,為我國城市景觀水體乃至其他大型水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具有開創意義的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城鎮生活品質的的提升,城市景觀水體日益增多,為美化綠化城市、改善人居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由于外源截流不夠徹底,水體內源污染又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清理,城市景觀水體富營養化狀況日益嚴重,城市公園、河道、湖泊水體黑臭、藍藻頻發,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位于池州市主城區中心地帶的百荷公園,素以“百牙荷風”聞名,是古池州十景之一。近年來,公園水體呈現日趨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夏秋時節藍藻頻發。2012年,池州市政府把百荷公園污染防治列入市政建設重點工程,委托安徽雷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綜合治理。
雷克公司通過加強水質監測和對底泥分布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準確掌握污染源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系統技術方案,運用公司發明的“底泥洗脫原位處理技術”和“氮磷循環旁路技術”,并集成補水凈化、推流曝氣、生態修復等常規水處理技術,綜合運用于水體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使水體總氮從2012年5月份的4.061L/mg下降到目前的0.913L/mg,水體總磷從2012年5月份的0.47L/mg下降到目前的0.263L/mg,有效遏制了藍藻爆發,水生植物呈恢復性生長,水質從治理前的劣V類提升到地表Ⅲ類水的標準,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好評。
記者20日跟隨專家前往百荷公園現場進行考察。湖面碧波蕩漾,近岸約10米處可見底泥洗脫原位置換裝置正在運動作業,裝置前端機械觸手上下浮動擾動底泥,并把擾動后的污染水體限制在一個0.8立方米的封閉空間內,由水泵提升至處理平臺,處理后清澈的湖水又回流到公園。操作人員向我們介紹,由于沉降速率不一樣,擾動后的泥沙洗脫后很快又沉入水體,其他有機物上浮在水體上半部,被泵入處理平臺絮凝分離。雖然正值深秋時節,湖面仍可見東、西兩大圈生長繁茂的浮床水生植物帶,郁郁蔥蔥的水雍菜中點綴著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與湖光水色相映成趣。別看這小小的水雍菜,它可是經過離子束生物技術的改良處理,對水體氮磷的吸收率比普通植物要高得多,而且綠色環保,可以放心食用。
據了解,安徽雷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技術合作企業。2006年公司成立后,公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合肥物質院余增亮研究員帶領技術團隊,先后研發了“氮磷藻在線磁捕技術”、“岸基磁沉式高效澡水分離技術”、“氮磷循環旁路技術”、“環境友好型礦物材料絮凝技術”等多項水處理技術,為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在工程應用中取得顯著成效。
“底泥洗脫原位置換技術是水體富營養化治理的重要基礎性技術。”雷克環保公司總經理吳敬東向記者介紹,“傳統的處理措施就是清淤,但清淤不僅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清出的氮磷和其他有機物微乎其微,清出來的絕大部分是對水體無害的泥沙,投入太多,得不償失。底泥處理技術不僅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解決水體多年淤積的營養物質,為有效開展生態修復創造適宜的水生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后期的管理、監測和維護,把水體的氮磷濃度始終控制在安全值以下,可以更好地促進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健康生長,實現水體的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