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第九屆)高級研討會成功召開!同期舉辦的還有“供水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2025年3月8日至11日,由中國給水排水行業核心機構與企業聯合主辦的三大國家級會議——第九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2025年供水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及2025年污水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在成都龍之夢大酒店盛大召開。本次三會聯動,吸引了來自全國1500余名行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齊聚蓉城,共商水環境治理與資源化發展的創新路徑,為我國“雙碳”目標下的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會議概況
2025年3月8日至11日,由《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威樂(中國)水泵系統有限公司、賽萊默(中國)有限公司、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禹程環?萍加邢薰尽大連宇都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第九屆)高級研討會”在成都龍之夢大酒店隆重召開。同期舉辦的還有“供水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15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政府管理人員參會,圍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優化、再生水利用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并展示了多項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案例。共商水環境治理與資源化發展的創新路徑,為我國“雙碳”目標下的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本次大會并得到成都市水務局、四川省環保產業協會、成都環境集團-成都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等眾多機構的特別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會議通過“主論壇+分論壇+技術展覽+項目考察”的多元化形式,搭建了技術交流、成果展示與產業合作的綜合平臺。
《中國給水排水》作為服務水行業的一本科技型期刊,在辦刊的同時,每年都會分類舉辦幾個學術論壇,旨在發揮平臺功能,促進行業的技術交流與傳播,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
近年來水行業的技術發展表現為兩個方向,其一是給排水自身的技術進步,是縱向的提升,其中最為搶眼的是彭永臻院士開發的污水處理主流AOA工藝,可以說是“幾十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污水處理工藝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當前雙碳背景下,其影響和由此帶來的變革是碾壓式的。另外行業本身也還有一些技術的突破,比如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等,但最大的亮點當屬“AOA”工藝。其二,給排水行業同當代新技術的融合產生的技術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化”技術,包括數字化技術和綠色化技術。
目前,水務行業正在從信息化后期向機器智能轉變的關鍵時期,才剛剛起步,未來可謂任重道遠。綠色化有兩個方向,一個叫循環,一個叫低碳,分別對應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對循環來說,我們行業主要是污水和污泥的循環利用問題,低碳從使用端是節能問題,從供給端是能源替代問題,要用綠色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給排水技術在縱向上的提升與橫向上的融合會交替進行,迭代推進,共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以及組織的變革、流程的變革,也就是會重塑或者重構整個行業。這在當前各傳統行業普遍“內卷”的態勢下,無疑是一件好事情。
本次大會,聚焦污水廠升級改造、污水廠節能降碳、污水再生回用、管網提質增效、智慧水務、水環境綜合治理等行業熱點,通過分享國內外最新技術、典型案例,助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次會議由《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威樂(中國)水泵系統有限公司、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并得到了業內眾多企業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次大會的主辦單位之一——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作為中央企業,一直視履行社會責任為己任,秉承“誠享”之道,助力中國美麗城鄉建設。近年來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踐,在2024年出版了《綠色市政基礎設施技術指南》,在今年還將陸續發布“智水孿生2.0”系列產品,助力水系統韌性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位專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也借助這個機會表示感謝。
1500多名與會代表在成都收獲了新知、暢敘了友情!紛紛表示期待參與《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主辦的第十屆污水大會!
二、核心議題與成果
1. 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技術突破
會議聚焦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工藝優化與技術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在《A/O/A工藝在中低溫城市污水脫氮除磷中的實踐突破》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新型工藝在提標改造中的應用優勢,并通過中試項目驗證了低溫環境下總氮去除率提升至90%以上的可行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團隊分享了**“基于雙膜分離技術的深度脫氮除磷工藝”,該技術通過優化膜材料與生物反應耦合,使出水總氮穩定低于5 mg/L,已在多個工業園區項目中應用86。
此外,北控水務集團展示了其EPC+O模式下的“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四期擴建工程”**。該項目新增處理能力40萬噸/天,總規模達120萬噸/天,通過智能化管控系統實現能耗降低15%,成為西部地區標桿性工程69。
2. 供水排水管網優化與水環境綜合治理
供水管網漏損控制與老舊管網改造是討論熱點。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提出**“管網數字化孿生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管網壓力、流量及水質,結合AI算法預測爆管風險,已在天津、青島等地試點,漏損率降低至8%以下82。
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作為典型案例,其提升工程通過增設空中連廊與濱海步行道,將封閉廠區轉化為開放公園,實現“廠—網—景”一體化設計,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創新思路2。
3. 污水資源化與園區循環利用
再生水回用成為會議焦點。與會專家分享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再生水廠”項目,該廠采用“反滲透+紫外線消毒”工藝,年產再生水1.2億噸,用于市政綠化與工業冷卻,回用率達40%8。
針對工業園區,賽萊默公司提出“分質處理+梯級利用”**模式,如某化工園區將高鹽廢水經電滲析處理后用于鍋爐補水,低濃度廢水經生物處理回用于冷卻塔,實現水耗降低30%86。
4. 政策驅動與行業趨勢
國家發改委代表在大會主旨報告中強調,“十四五”城鎮水污染治理規劃要求2025年建成100座綠色低碳標桿污水處理廠,推廣“廠—網—河(湖)”一體化運維模式,并明確再生水利用率目標提升至25%以上6。
會議還指出,2025年全國污水處理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000億元,其中智能化設備(如數字孿生系統、智能傳感器)和低碳技術(如污泥熱解氣化)將成為主要增長點96。
三、亮點技術與案例
1. 活性污泥法的智能化升級
威立雅水務展示了其**“活性污泥法動態調控平臺”**,通過在線監測COD、氨氮等參數,結合機器學習算法實時調整曝氣量與污泥回流比,使處理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2%8。
2. 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創新
針對農村地區,蘇伊士環境科技推出**“模塊化生物膜反應器(MBR-M)”**,單個設備日處理能力5-50噸,可靈活組合,適用于人口分散區域,已在甘肅、四川等地推廣8。
3. 污泥資源化技術突破
中信環境技術提出**“污泥熱解氣化聯產氫氣”**技術,將污泥熱解產生的合成氣經凈化后制氫,殘渣用于建材生產,實現污泥減量90%以上,已在廣東佛山建成示范項目9。
四、行業挑戰與應對策略
1. 技術與成本平衡
膜材料、智能監測系統的高成本仍是中小企業痛點。會議建議通過**“政企合作研發基金”和“技術共享平臺”**降低創新門檻,例如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與高校聯合開發的低成本陶瓷膜已進入中試階段69。
2. 區域發展不均衡
中西部地區管網覆蓋率不足40%,遠低于東部地區。重慶代表提出**“以獎代補”政策**,對完成管網改造的區縣給予每公里10萬元補貼,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運營6。
3. 公眾參與與認知提升
咸陽市生態環境局三原分局的**“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活動”**經驗被多次提及。通過邀請公眾參觀污水處理廠,結合VR技術展示工藝流程,有效提升了社會對環保工作的理解與支持5。
五、未來展望
-
綠色低碳轉型加速:2025年將建成20座“零碳污水處理廠”,通過光伏發電、沼氣回收實現能源自給6。
-
智能化全面滲透:預計50%以上大型污水廠將部署數字孿生系統,實現遠程診斷與無人值守89。
-
國際化合作深化: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技術將輸出至東南亞、非洲等地,如中電建聯合體已中標印尼雅加達污水管網項目69。
六、結語
本次會議不僅是技術與經驗的交流平臺,更標志著中國水處理行業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邁進的堅定步伐。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跨界合作,中國正加速構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的現代水治理體系,為全球水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3月11日,300余名參會代表參觀了成都市首個“地下污水廠+地上生態公園”一體化項目——中國水環境集團成都天府新區第一再生水廠。該廠采用MBR膜工藝與光伏發電系統,日均處理規模30萬噸,出水水質達地表準Ⅲ類標準,其“環境友好型”設計理念與智慧化運營模式獲得高度評價。
會議特點:本次會議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賦能生態"為主題,聚焦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供水排水管網優化及污水資源化利用三大核心議題,通過主論壇與平行論壇相結合的形式,吸引了1500余名行業精英參與,共謀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本屆大會采用"1+3"模式,即一個主論壇與三個專題分論壇并行開展:
- 主論壇:第九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 同期平行論壇:
- 供水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
- 污水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會議匯聚了《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威樂中國等30余家主辦及協辦單位,并得到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等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參會代表涵蓋設計院所、水務集團、裝備企業及高?蒲袡C構,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