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定“基于清潔生產”的工業污染防治產業政策
據中國水網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工業廢水市場分析報告(2013版)》,到“十二五”末期,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將達226億噸,“十二五”期間工業廢水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投資規模將超過千億元。展望未來,工業廢水的市場空間無疑是廣闊的,但與此同時,其中也依然存在一系列制約行業發展的障礙。如何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影響工業廢水行業的發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水網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
由“可有可無”到達標排放
回顧工業廢水近年來的發展狀況,王家廉認為總體來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國家日趨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下,這些年在項目的執行上是有所改善的。“十五”以前,我們的任務是完成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由最開始的“可有可無”,到大部分的污染企業基本完成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這是很大的進步。但在前一階段,很多處理設施都只是擺設,環保局對于運營的監管是有所缺失的。第二階段,即“十五”、“十一五”以來,國家著重加強了廢水治理設施運營方面的監管力度,達標排放相比以往有很大改善。進入“十二五”,不僅中央、省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環保工作,地級、縣級政府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加強。企業層面,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廢水治理都比過去變得更加規范。
突破廢水治理瓶頸需要“物美價廉”的技術
盡管近年來國家在工業廢水治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工業廢水的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工業廢水偷排引起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要真正突破廢水治理瓶頸,實現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家廉指出,對于煤化工等一些細分領域的難處理廢水,即使生產企業有積極治理的意愿,但限于管理水平有限,僅憑其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工業廢水的達標排放和治理設施的高效運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為重污染企業提供可靠、實用的技術, 物美價廉的服務。目前的瓶頸之一在于技術的推廣應用,缺乏使用者和技術研發者之間的高效傳導機制。一方面是工業企業缺乏可供選擇的治理技術,另一方面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形成的大批技術成果被束之高閣。應當鼓勵第三方中介技術服務機構的成長,建設、優化技術推廣平臺,促使工業企業能夠更加高效、便捷地獲得適合其特性的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制定“聰明”的產業政策
王家廉提出,現階段工業企業的廢水處理主要集中在末端,較少進入到過程控制和污染預防,沒能很好地貫徹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這在給末端治理帶來較大壓力、付出很高代價的同時,也不利于污染減排的控制。比如現在的重污染地區山西、河北,其支柱產業都是煤化工、鋼鐵、電力,這些行業同時也都是重污染行業,怎樣使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達到平衡,是現階段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則是要制定“基于清潔生產”的工業污染防治產業政策,從法律、規劃、技術、管理的角度引導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從被動治理轉化為集約化的過程減排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主動防治,從根本上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物產生指標,從而達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持續性協調發展。
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研究院 黃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