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市場對其輪番解讀,成為近期熱點。
所謂“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的中國新一輪改革路線圖。報告認為,改革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此必須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稅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體制以及對外開放等八個重點領域的改革。方案內容如得以通過,環保產業未來發展藍圖也將逐漸清晰,影響深遠。
完善政府職能 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
方案中指出,要以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為重點,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促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
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明確提出“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認為,這對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他表示,政府采購公共服務這一舉措具有三個戰略意義:拉動經濟、精簡機構和為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環境產業帶來三大好處: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服務采購,解決政府資金短期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進入;二是采購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付費,使環保投入與環境效果的聯系更加緊密;三是有利于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效率。
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將帶動更多的地方政府開展公共服務采購,同時會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這個市場,給行業帶來更大的市場容量和更多機會。
調整事權財權 建立基礎社會保障包
方案中提到,要以優先調整事權、帶動財力重新配置為重點,啟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針對現存的政府事權不清、收支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應在維持宏觀稅負和中央財力集中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劃部分事權建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傅濤曾表示,在我國,所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都談到,最終的環境治理責任是地方人民政府,但事實上地方財權卻很少。“越是事權在地方的事,地方越沒錢”,即所謂,財權、事權不統一,這嚴重制約了地方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效率。報告中對財權事權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必將對環境治理工作產生影響。
此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其中重點領域中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占了一半。“383”方案再次強調,建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將社會基礎建設放在關鍵環節,環境領域作為基礎設施的關鍵領域,未來或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
加強市場監管 鼓勵社會監督
方案提到八大重點改革領域中包括,以改進競爭環境和激勵機制為重點,促進創新和綠色發展。制定包括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鼓勵社會監督在內的“一攬子”規范市場秩序的措施,從根本上扭轉假冒偽劣和非法仿制嚴重、環保等外部性監管不到位、企業熱衷于尋找政策機會和“搞關系”而不愿創新的狀況。
方案將科學監管提上日程,或將為環保產業市場營造一個良好地競爭環境,規范市場秩序,鼓勵良性競爭。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拉開大幕的節點上,“383”方案從頂層設計著手,系統謀劃、統攬全局,為改革“導航”,釋放了諸多積極信號。方案的公開,預示了新一輪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因此,無論改革路線圖將如何描繪,中國社會和經濟乃至環保產業出現新的變革已然可以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