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11月20日,北控水務集團與亞洲開發銀行在北京簽署貸款協議,亞行將向北控水務提供2.4億美元貸款及50萬美元的技術援助。北控水務董事局主席張虹海表示,并購是未來水務行業的大趨勢,作為水處理行業龍頭企業的北控水務日處理量2000萬噸,市場占有率僅有4%,行業集中度亟待提高。
以北控水務為代表的重資產水務企業的擴張手段早已不局限于項目中標,他們往往憑借雄厚的資本以并購方式實現異地擴張。
銀河證券于11月4日發布的環保行業研究報告認為,環保行業對“一城一地”的投資固然穩健,但擴張速度明顯受到制約,并購可以迅速擴大公司的收入規模,目前并購大幕開啟,環保產業進入加速擴張期。
以并購為主要手段的“做大”方式并非最優,但在目前中國水務行業所處的政策、市場環境及發展階段下,這卻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而隨著水處理行業標準的提高,企業利潤逐漸攤薄,中小企業難以為繼,趁環境產業處于高估值階段賣出資產也是不錯的選擇。
可以預見的是,水處理行業終將結束混戰局面并形成數家年收入過百億的大型水務集團,掌握最先進技術的中小企業得以存活,水處理資產證券化(ABS)也將獲得長足發展。
水務行業并購漸入高潮
中國水處理市場主體仍舊處于混戰階段。
2013年3月,北控水務斥資9509.3萬歐元收購威立雅旗下葡萄牙水務,全部股本連股東貸款代價最高可調整至1億歐元;同期,北控水務斥資5億余元,收購東莞7家水務公司的全部股權;7月,該公司以2.7億元收購北京建工環境發展有限責任公司60%股權;以13.5億元人民幣收購標準水務有限公司的兩個全資子公司及其36個以污水處理為主的水務項目。9月,北控水務獲實康水務9個水務項目,并購資本金9.55億元。
除龍頭企業外,處于水處理行業第一陣營的公司也加緊了并購步伐。
2013年以來,排名第七位的中國水業集團連續并購6家環保企業;民營上市公司桑德集團以2.4億收購北京市政集團旗下3家污水廠;國中水務以1.1億元收購北京天地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股權;11月22日,三川股份用4395萬收購鷹潭市供水公司22%股權,加之三川股份去年4月9日以受讓價格2706.5萬元購得鷹潭供水公司24%股權,三川股份將共計持有鷹潭供水46%的股權。
即使以技術及精細運營見長的外資水務集團也不得不適應中國市場的并購浪潮。近日,蘇伊士環境集團旗下的中法水務,收購了四川大一水務全資子公司崇州市大一水質凈化有限責任公司65%股權。
事實上,即使經歷了近兩年的并購,目前中國水處理市場主體仍舊處于混戰階段,市場占有率小而分散,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
在水處理行業內,加上供水收入,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產值超過百億的企業,據預測,截至今年三季度,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不會超過5家,超過10億元收入的企業就可躋身第一陣營。
目前,中國水處理市場的格局表現為,北控水務、首創股份、威立雅三家企業具備超千噸的日處理能力,穩居行業龍頭地位;中國水務投資、中法水務、中環保水務供排水能力超過500噸;桑德環保、中國水務集團、上實環境、國禎環保等十余家公司處于第三陣營,其余小型地方水處理公司多達上百家。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何愿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水處理行業的并購潮仍將持續。
政策市場雙驅動
政府資金緊缺及轉變職能的大勢則加劇并購浪潮。
水處理行業并購的原始驅動力來源于政策。
2012年上半年,環保部公布《環境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培育30-50個區域環境綜合服務商,發展20-3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國型綜合環境綜合服務集團,其中10-20個年產值在100億元以上。明確要求產業提高集中度。
進入2013年上半年,國際、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融資能力下降,水處理面臨投資不足境遇。7月31日,國務院會議提出,“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決議,資金及技術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將難有立足之地。
此外,對水質等環保指標要求的提高,進一步加劇了并購預期。
2013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提高了環境產業的發展質量,進一步攤薄運營企業的利潤,或將迫使融資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退出市場。
目前,新建水處理項目總數和平均規模呈雙下降趨勢,目前全國近700個地級市的供排水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新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水廠的提標改造,或向鄉、鎮、縣等更小的行政區域深入。
銀河證券的研究報告稱,由于環保運營環節具有排他性,一旦在某一區域建立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就在此區域具備了排他性。因此,在產業快速成長期,加速擴張是優勢企業的必然選擇,而并購是企業加速擴張的重要手段。
洗牌后誰將最終勝出?
要么拼資產、要么拼技術。
業內普遍認為,重資產、重技術兩類公司將受益于此輪并購潮。
張虹海表示:“北控水務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海外資本市場的支撐,在三四年中融資上百億港元,年利率均為四點幾。”最近,該公司向獨立第三方Mount Reskit配售4億股新股,募資金額達11.8億港元,此前,北控水務還發行了5億美元債券。
據悉,光大國際先后獲得IFC7000萬美元長期貸款、亞開行等6家海外銀行1億美元貸款、與國開行簽署100億人民幣金融支持戰略合作協議。
在環保產業面臨財政資金不足困境時,用地方債(一般以“城投債”形式)進行環境項目投資,不僅可以實現地方政府的環境需求,也更容易獲得批準,這有利于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的水處理公司。
除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發行債券等傳統手段外,率先嘗試資產證券化(ABS)的公司將會獲得額外的資金來源。
2011年底,南京公用控股污水處理收費收益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獲中國證監會核準,該計劃期限5年,募集資金將用于南京城東、橋北、鐵北的污水處理系統。
另一類得以保留的將是那些掌握最先進技術的水處理企業。這類企業除包括威立雅、蘇伊士、新加坡凱發集團等海外水務傳統強者外,券商普遍看好境內專注于環保技術的公司如桑德環境、碧水源等。
節選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水處理行業漸入“大魚吃小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