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始建于1978年,是山東省環境保護廳直屬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山東省重點科研院所之一,是省內唯一的省級技術密集型環保科研機構,也是省內最大的、實力最強的環保專業科研院所,是為全省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的重要機構,在全國同類機構中處于行業的先進行列。
主要業務范圍:環境科學研究、環境規劃和環境標準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咨詢與設計、工程總承包、環保設施運營、環保技術研發和推廣、環保設備代理、環境監理、土壤和生態修復建設工程、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檢測、環保項目竣工驗收、循環經濟研究、企業上市環保評估、節能評估和能源審計等。
我院已具備的業務資質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甲級資質、環境工程(廢水)專項工程甲級設計資質、環境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污染修復工程)乙級設計資質、市政公用行業(給水)乙級設計資質、市政公用行業(排水)乙級設計資質、建筑工程丙級設計資質、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甲級咨詢資質、市政公用工程(給排水)乙級咨詢資質、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生活污水甲級和工業廢水甲級資質、省經信委和省環保廳雙授權的清潔生產審核資質、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A級資質、省經信委授權節能評估與能源審計資質、環境檢測國家CMA認證資質、省環保廳授予的環境監理資質。
我院是全國環保系統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取得ISO9001和ISO14001質量/環境雙體系認證的環保科研單位。
我院目前共計18個部門。其中4個管理部門:綜合辦公室、人力資源部、財務部、業務發展與管理部;13個業務部門:環境工程研究所(已注冊山東環科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循環經濟研究所、環境檢測中心、4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環境規劃戰略研究中心、環境風險與污染損害評估鑒定中心、環境監理中心、生態及土壤修復研究所、大氣污染控制研究所;1個物業管理部門:物業管理中心。
目前,全院在職職工249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215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06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0人(其中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20人,高級工程師3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99人, 具有環境影響評價崗位證書的117人(其中高級崗位培訓證書的4人),環評工程師44人,注冊環保工程師7人, 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4人,一級注冊建筑工程師1人,二級注冊建筑工程師3人,造價工程師4人,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4人,電氣工程師(供配電)1人。
|
|
![]() |
邊興玉——院長、黨委書記、研究員、專業技術二級崗、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0年3月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歷任山東省環境保護設計院室主任、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工程部主任、所長、副院長等職,2005年8月起擔任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院長至今。主要從事排水工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及設計、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是國家“造紙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國標編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完成多項國家、省級科研項目,其中“小造紙廢液治理工程技術經濟分析與對策研究”獲國家環保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 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2006年獲全省環保系統先進個人記二等功獎勵;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幾十項大型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和大型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擁有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投資)、環保工程師、國家登記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等資質。目前還兼任山東省軟科學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省土木工程學會第二屆給排水工程委員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工程咨詢協會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任期五年)、濟南環境科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成員等。公開發表論文30余篇,參與制定了2項技術標準。 |
|
|
|
|
|
|
![]() |
尹作成——副院長、研究員、專業技術二級崗、九三學社社員。1954年生人,1972年參加工作,1982年1月畢業于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輪機專業,學士學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科技創新人才,山東省優秀環保科技工作者。記三等功一次。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后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國家優秀工程咨詢三等獎1項,山東省優秀工程咨詢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山東省軟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山東省環保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曾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篇,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6篇,有5篇論文分別獲得國家級刊物《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優秀論文一等獎、國家環保部《環境科研與規劃》優秀論文一等獎、華東地區環境科學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省環境科學學會優秀論文一、二等獎,1篇論文納入《中國環境年鑒》。 |
|
|
![]() |
慕金波—副院長、黨委委員、研究員、專業技術二級崗。1964年2月生,山東榮成人。1991年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環境科學學會理事,山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承載力、南水北調水質保障、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等重大環境問題的研究,專長是水環境模擬、控制與規劃。主持完成15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課題,其中9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獲廳局級科技進步獎。“山東省地表水環境容量及最大允許排污量研究”課題,榮獲2007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主持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南水北調東線南四湖水質綜合改善方案及支撐技術與示范”課題。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00余篇。榮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六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獎”,山東省第六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記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 |
|
|
![]() |
張德壽——副院長、黨委委員、高級工程師,大學專科學歷,1955年生人。1974年12月入伍,在濟南軍區司令部直屬工區、工程維護大隊任職,多次立功授獎,被評為全軍工程兵先進個人。1994年轉業后,一直致力于環境工程研究和設計工作。在工程經濟技術方面,有其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形成自己的特長。是山東省科技廳注冊咨詢專家,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咨詢專家,山東省發改委重點項目咨詢專家。參與世行、亞行、山東省重點項目的可研、初步設計審查數百項,內容涵蓋水產養殖、蔬菜種植、農藥、設備制造、市政污水、給水、管網、垃圾處理場及工業污水處理等。主持完成2-8萬噸/日污水處理工程設計十多個,參與數十個,發表論文多篇。完成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污水處理廠工程設計,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咨詢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優秀設計三等獎1項。工作成績突出兩次榮立環保廳三等功,多次授獎。 |
|
|
![]() |
李剛——副院長、黨委委員、研究員、工學碩士。作為環科院環境工程污水處理設計技術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工業廢水治理工程的研究與設計工作。1999年12月,獲得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頒發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獎;2000年5月,主持完成的山東潔晶集團檸檬酸廢水治理項目被山東省建設廳授予山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三等獎;2 004年5月,主持的《造紙廢水綜合治理研究》課題被山東省科技廳授予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8月,《膜生物反應器在工業廢水中的應用研究》課題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鑒定;2004年7月,主持完成《壽光市污水處理廠工程》設計,規模12萬噸/天,采用卡羅塞爾氧化溝工藝。這是壽光市建設的第一座綜合污水處理廠,對壽光市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06年4月,被山東省環保局評為“十五”期間山東省優秀環保科技工作者; 2008年4月,《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及工業化試驗裝置的優化技術研究》課題被山東環境科學學會授予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2008年9月,獲得山東省環保廳工作嘉獎;2009年5月,獲得山東省環保廳記三等功獎勵;2010年10月,被山東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揮部授予“援建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1年7月,主持完成的北川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被山東省住建廳授予山東省援建北川羌族自治縣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2009年4月,完成《壽光市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施工圖設計,采用預曝氣+絮凝沉淀+缺氧池+氧化溝+二沉池+穩定塘+二氧化氯氧化工藝,出水達到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本廠改造工藝方案對含工業廢水尤其是造紙廢水占比重較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升級改造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2004年4月,作為主要編制人參與編著了《給排水管道設計與施工》(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作為主要編制人參與編著了《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成果-環境》;2004年7月,作為主要編制人參與編著了《自然與環保》;2004年8月,作為主要編制人參與編著了《市政管道施工》;2010年12月,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編制完成HJ2003-2010《制革及毛皮加工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
|
|
|
![]() |
郎詠梅——副院長、研究員,山東安丘人,1965年生人。1986年畢業于青島建筑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業廢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等工作。主持編制了60余項大中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審核建設項目與區域開發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環境工程可研、設計等技術文件百余項。2003年~2008年組織完成了“造紙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從小試、中試、生產性試驗的全過程,最終在晨鳴紙業集團各子公司、玖龍紙業集團等多家企業實現了工程應用。參與了多項環境科研課題,其中“山東省酸沉降問題及控制對策研究”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青島嶗山環境容量及生態災害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山東省污染防治規劃”獲山東省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二等獎。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合作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2003年榮獲省直機關“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