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霧霾在多地持續肆虐,大氣污染治理、產能過剩等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據悉,2013年底遼寧省首次給8個城市開出“霧霾罰單”,總計5420萬元的罰繳資金將全部用于治理環境空氣質量。“處罰排污企業只是手段,逼其自覺治污減排才是目的”,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著名大氣污染治理專家邊波表示,由于作為一個經濟杠桿,環境稅是在中國目前排污費的基礎上征收大企業的排放廢水、廢氣、二氧化碳等方面的費用,只有通過擴大征收費用才能抑制或者減少環境的污染。
“環境稅”大勢所趨
處罰排污企業只是手段,逼其自覺治污減排才是目的。據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去年向媒體發布了2013年11月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11月份,達標天數比例范圍為3.3%-100%,平均為52.3%;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7.7%,其中輕度污染占29.1%,中度污染占10.5%,重度污染占6.6%,嚴重污染占1.5%。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于環境稅改革的定位是“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由此可以判斷在今后的環境稅改革方面,其主線是推進費改稅,將不規范的征費機制改為規范透明的征稅機制,保證環境稅預算公開透明并發揮財稅調控機制。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透露,環境稅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正在按程序審核中。
據相關人士介紹,環境稅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加快倒逼高污染企業轉型升級。火電、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及石化等企業將首當其沖。
稅率水平高于現行排污費
據了解到,直接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各種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這些污染排放物,目前基本都實行了排污收費制度。
不過,“把排污費一下全部都改成稅收應該說也是有難度的”,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說,應該“先易后難”,同時抓重點。在他看來,這個“重點”就是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費改成稅收。按照誰排放誰交稅的原則,以污染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采取從量計征。主要的制度框架建立起來之后,再逐步積累經驗繼而擴寬覆蓋面。
就稅率而言,專家預測,環境保護稅開征初期,稅率水平設計得不會過高,但應該會高于現行排污費標準。
“‘費改稅’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標準怎么確定,這恐怕是開征環境保護稅最大的一個難點。”蘇明告表示,這個標準需要深入研究和論證,如果稅率水平與現行排污費標準持平,就偏低了,起不到對污染排放懲罰的作用。如果把標準定得過高,又會在一定階段內大大增加相關行業企業的成本。在他看來,開征初期主要污染物的稅率水平應高于現行排污收費標準,低于治理成本。長遠來講,隨著經濟發展和經驗的逐步累積,稅率也會有一個提高過程,至少要通過征稅覆蓋治理成本。
那么,環保稅與排污費有何區別,對治污環保有何利好?侯宇軒認為:環境稅屬于外部成本,需要通過政府干預將它合理地納入社會成本,因此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確定環境稅的范圍和稅率成本;企業應受法律約束,一旦違法給予重額處罰;環保部門應加強監管,杜絕違法行為;稅務部門應根據環保部的征收單統一收取企業的環境稅,這樣能夠集中資金用于專項環境治理。對此,蘇明認為,中國推出環境稅首先是將排污費改成稅收,也就是將目前對廢氣、廢水,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所征費用,首先改成稅。
企業污染壓力大
而一旦費改稅后再增加稅額,企業勢必會增加成本,影響企業治污投入的積極性,至少短期內不會考慮。因此,環保稅標準的制定應合理增加,以利于企業逐漸減少排污為妥。據侯宇軒介紹:西方國家運用稅收、價格、信貸等經濟手段,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環境稅是發達國家重要的環保經濟手段,我國在制定環境稅的初期還面臨許多難題,所以環境稅征收要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路線圖,可率先對廢水和廢氣兩個稅目征稅;同時先在一些地方試點,試點成功并總結完善后再逐步推開。等條件成熟了,再對噪聲、固體廢棄物等其他項目征收環境稅。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壓力很大,主要依靠政策執行力度,而征收環境稅是借用市場化的手段淘汰一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建立我國環境稅收制度,除了加強企業環保的意識,還進一步優化現行稅制,充分發揮稅收對環境保護的積極引導作用,利用減免稅收優惠政策,繼續鼓勵企業治理和綜合利用三廢,減排節能;更重要的是,將主要的稅收目標定位為控制污染,促進環境保護,實行“加法”征收,建立專門的環境稅,對排污嚴重,破壞環境嚴重的企業以重稅,使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內在化。
總之,環保費改稅后,由行政法規上升到法律高度,自然會強化征收的法律效力,提高對企業偷逃稅額行為的法律懲戒力度;同時提高對排污企業的征收標準,倒逼企業下決心加大治污減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并促進稅務體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