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2013并購回顧
如果把企業比作培養皿上的微生物個體,那么一個產業的發展對應的就是微生物種群的繁衍生息。在這個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著分工、合作、競爭、甚至互相捕食等一系列關系。當培養初期,微生物數量還比較少的時候,個體之間直接發生的關系還比較疏離,呈現出各自生長、相安無事的局面。但當微生物數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由于空間和資源的有限,不同種類的個體將不可避免地進行互相吞食和融合,而后,微生物總體的密度將會下降,集中度則會上升。這種吞并和融合的過程,就是并購。
放在企業界來說,并購的過程伴隨著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的流動和整合,是一個資源流向競爭力更高的個體處的自然現象。
而回首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于環保產業來說,更是將并購這場戲演繹得波瀾壯闊。在這一年中,頻頻發生、影響深遠的一系列環境大事件,使得環保產業取得了政界、金融界、乃至普通民眾非同尋常的關注,產業本身也在各種因素的促進之下,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業績。但若要總結這一年的環保關鍵詞,并購肯定能占得一席之位,它成為了環保產業2013年的一大熱點,開始被大規模的討論、研究、以及實踐。
顯著提升的交易金額
2013年,與環保產業相關的并購一共有45例,總金額共計216.4億元,平均每宗環保并購案交易額為4.8億元。其中,最大手筆的交易為中節能以34億元對中金再生29%股權的收購,此外,還有剛剛更名的瀚藍股份(原南海發展)18.5億元收購香港創冠環保,以及李嘉誠旗下的長江集團對荷蘭RAV水處理公司和新西蘭Barra Topco廢物管理公司的跨國收購。透過這一系列案件可以看出,并購市場上最大的玩家還是國資背景的重資產型環境運營商。
在這些并購案涉及的近百家企業中,最熱衷于并購項目的企業是桑德環境和江南水務,各自實施了4個并購項目。對二者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兩家企業在2013年都有不錯的增長,尤其是桑德環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較去年都有20%以上的增幅。
橫向并購類型占主導
從并購的類型來看,45個并購案中,同業務的橫向擴張、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跨領域的多元并購分別占比45%、29%和26%。可見,目前通過整合同類型的行業資源,擴大經營規模還是環保產業并購市場內最為主流的需求。在這方面較為突出的水務和固廢行業的投資運營商(如上面提到的江南水務和桑德環境)多通過收購地方性的環保運營企業進入區域市場,這類并購往往單個案例的交易金額不高,但是案例總數較多
跨行業并購解析
在領域跨度方面,從跨越環保行業和其他行業的統計中可以發現,傳統工業企業對于并購環保企業這件事上,無論是在并購數目上,還是金額上都顯得比環保企業的對外擴張更加積極。最熱衷通過并購進入環保行業的是能源企業,其次為重工、化工和基建企業。這類企業的主要需求可概括為:尋求新的增長點、謀求業務轉型以及提升自身的環境績效。而環保企業在其他行業的擴張選擇就顯得更加多樣化,在各色的需求下,收購目標主要包括:機電、能源、化工、咨詢、設計以及融資領域的公司等。
外海并購日漸興起
2013年的并購舞臺上,還出現了另一個令人欣喜和振奮的看點,那就是環保產業走出了國門,產生了更多的跨國并購事件。
從數據可以發現,環保產業的跨國并購于2012年才開始興起。該年的交易共有5例,且絕大部分為外資企業收購本土企業。而13年交易數目變為了8個,但并購的主角卻互換了位置,皆為我國本土的環保企業在境外進行的并購。我們的并購目光開始放眼天下,所涉及的國家包括印度、瑞士、美國、瑞典、新西蘭和荷蘭。交易金額也一路上揚達到了97.3億元。其中,除了前文提到的長江集團收購荷蘭RAV以外,較為知名的交易還有先河環保對美國COOPER ENVIRONMENTAL SERVICES(簡稱CES)公司的收購。CES公司從事的是空氣、大氣以及水質重金屬的在線監測業務。它是世界重金屬監測領域中唯一被美國環保署(EPA)認可,并通過美國環保技術認證(ETV)的廠家,在美國本土市場有相當的地位。除卻該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以外,先河環保更大的收獲在于將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技術,尤其是空氣重金屬在線監測技術納入囊中。同樣西技東漸的還有國中水務,收購從事水凈化系統業務的瑞典上市公司Josab International AB部分股份之后,與之聯合在國內成立了合資公司,進行凈水系統的生產和銷售,以增強國中水務的技術實力,同時擴充其產業鏈條。
綜合來看,越來越多的由本土企業主導的跨境收購是我國環保產業快速成長的體現,但目前這些案例多是“引進來”,即為引入國際先進的技術、人才或者作為資產的投資配置,還未能真正達到“走出去”,即在國際市場完成布局,在國際環保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與國際環保巨頭進行同臺競爭。
并購創造價值
縱觀2013年環保產業的并購事件,并購整合所創造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收購方可以憑借所購買的資源實現企業的規模擴大、領域延伸、成本降低以及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事實上,不乏企業通過一樁成功的交易一步登天,一躍進入行業的第一梯隊。年內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江蘇天瑞儀器,它以近15億元的價格收購營收為其三倍的深圳宇星科技。這樁“蛇吞象”的交易使天瑞儀器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監測企業。
其次,站在被購企業的角度,由各種原因導致經營不善、發展受限的環保企業也可借力東風,憑借環保行業整體的景氣獲得更高的估值,從而能夠以更高的溢價率完成并購交易,這對被購的企業而言,也是一條非常理想的退出渠道。
最終,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一方面并購為環保上市公司帶來最直接的股價提升,這可使廣大投資者直接獲利;另一方面,并購使環保產業進行更加合理的資源配置,從而實現了環保工作效率的提高,對環境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最終受益者也將是廣大的民眾。
環保產業并購展望
可以說,一個行業的并購史也是其發展史的縮影和投射。在快速增長的熱鬧背后,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環保產業還很不成熟,規模較小,發展不均衡。其產業集中度遠低于發達國家,也遠低于化工、信息等國內其他較為成熟的產業。并購是這段產業發展走向成熟的必經時期,環保業未來也將要經歷。
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未來環保企業內生性的并購方向將主要有三類:其一是實力雄厚的平臺型企業將繼續依靠并購做大做強。這類趨勢將主要存在于環保產業中相對成熟的水務和固廢領域,這類并購將使這些領域的市場競爭格局趨于明朗和穩定。二是區域性的企業通過并購向全國性企業轉變。目前有實力布局全國的環保企業大多位于發達省份的一線城市。然而,在二、三線城市某一地域,也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耕耘多年、具有不俗實力的企業。對這類公司來說,直接并購當地業務相似的企業或許是其進入新的地域,避免水土不服的最好方式。第三個方向是業務單一的環保企業借助并購,使自身業務多元化,綜合化。這也是最豐富多彩,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的一個方向,因為這類并購看重的不只是資金實力和規模擴張,而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這類并購往往或將催生出一系列環境綜合服務企業。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策和金融業的支持也將對環保產業的并購整合起到推動作用。在政策層面,未來最令人期待的是《環保法》的審議和修訂,以及環境稅的出臺。更嚴格的法規和更多的資金投入,無疑將對環保產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力量。而在金融方面,更多的資本和多樣的融資渠道,如資產證券化、經營權質押等,也將有效地解決環保并購融資問題,成為環保并購的催化劑。
綜上,并購案例和并購金額出現快速增加的2013年,可謂是環保產業大規模整合之路的開端。如果說這個開端之前環保并購市場的變化是量變,那么在未來,進一步積累的量變將引起質變,并購將不再只是某些企業拓展業務、擴大規模、提高利潤的工具,而將更多地變為推動整個產業走向成熟,使產業逐漸發展成為如《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所言——國民經濟新的支柱性產業——的有力推手。
【專題報道】2013環保產業并購的回顧與展望 2014-01-24 環保產業 史方標 中宜環科環保 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