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已經過去,但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會對過去一年的所做所想做一個回顧和總結。我們《環保產業》為此采訪了一批業內人士,包括環保業的企業家、專家、相關的從政人員等,請他們從各種角度出發,為大家形成2013年環保產業發展的總體描述,并呈現在本期期刊的不同文章中。下文便是我們對宜興市委常委、中國宜興環?萍脊I園(以下稱“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進行的訪談。
【《環保產業》】:今年對于環保產業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您將如何形容宜興環科園的2013年?
【朱旭峰】:2013年,環科園引起了業界的聚焦,比如科技部、江蘇省產業推進會還有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等都來到宜興?梢赃@么說,業界對宜興、宜興環科園和宜興的環保產業有了重新的認識。新的認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宜興環保產業得到了證明,原來一提宜興環保產業,大家都認為是“低、小、散”,實際上專業的人來看,宜興的環保產業雖然小,但是它有核心的東西,有核心的技術、核心的裝備,最重要的是還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有經驗的藍領工人,還有市場能力,就是在實際應用當中的能力。另外一個就是品牌,宜興環科園的品牌在今年得到了凸顯。原來幾年,環科園在業界沒有發出聲音,現在發出了聲音,業界都知道了宜興環科園是全國唯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現在這個品牌大家都知道了。而把這個品牌打出去的背景,就是2013年8月11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出臺以后,其他地方都想把環保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打造,但是在打造的同時,他們覺得很迷茫,還有很多原來做環保產業的地方做了幾年以后也沒有做出來,這樣的背景下,使得他們知道了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從而對環科園也有了新的認識。
【《環保產業》】:為什么其他地方做不出來而我們能做出來?環科園有哪些經驗可供其他地區參考呢?
【朱旭峰】:環保這個產業是比較特殊的,首先就是這個產業沒有投入產出比關系,不是有錢就能培育出來的的產業。其他產業可以通過引入幾條生產線,投資1000個億、5000個億,就能發展,像一些省會城市是完全具有這個能力的。但是,環保產業不是投資就能形成產業的,它沒有定型的產品,不是引入幾條生產線就能解決的。第二就是環保產業對技術人才的依賴性是非常強的,宜興通過30幾年近40年的發展,關鍵是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當中的產業工人。環保產業的工人都是技術型工人,是有施工管理能力、有市場營銷能力的工人,其他地方招到的產業工人大部分都是毫無專業技術可言的民工。第三個環保裝備就像是一個系統,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宜興這么多年形成了一個很完善的配套體系,像北京一些環保大集團的采購都在宜興。實際上可以說,全國的環保特別是水處理發展都是和宜興有關聯的。
【《環保產業》】:也就是說環保產業要做起來是需要多年的積累,不能一蹴而就?
【朱旭峰】:環保產業需要多年的積累,而且是要有龐大的產業群體,是集群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它需要集群扎堆。包括環科園這兩年,除了我們原有的產業資源,這幾年我們也集聚了許多高校專家、教授等,共同承擔國家的“863”項目、科技支撐項目、水專項等等,各方面的要素都疊加起來,所以,現在我們環科園真正形成了“人才高地”、“技術高地”、“裝備高地”和“產業高地”。
【《環保產業》】:十八大以后環保產業已經上升為經濟支柱型產業,在這樣形勢下,您如何分析環科園的機遇和挑戰?環科園的發展戰略會否有所調整?
【朱旭峰】: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一直沒有解決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F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國家對環保、環保產業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很多地方雖然起步晚,但是因為重視,社會各界都在集中力量、集中要素來搞環保,再有就是很多央企開始進入到環保領域,這些都是大的資本。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的挑戰,但是同時也給我們環科園帶來很多機遇,因為這些力量進來環保領域以后,行程第一站很多選擇的都是先光顧宜興。像資本也好、高端人才也好,還有國家的創新要素,特別是國家部委,已經認識到宜興能夠支撐起國家的環保工作,所以前段時間,環保部、科技部有很多課題都找我們產業研究院來做,像數據庫等等,這些也都是機遇。另外,新的一年,三中全會以后,提出要發展混合型經濟,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是機遇,我們宜興的中小企業都有核心競爭力來吸引央企、上市公司這些大的資本來進行并購重組。
2013年11月份,張高麗總理參加中國新加坡的合作會議,提到要建立中新國際水處理工業園,目前這個項目準備也要落戶宜興,具體模式還在商討之中。再一個就是國家發起的“2011”的協同創新。環,F在是分三個方面,一個是面向前沿的由清華在主導的,第二個是面向行業的,叫“3+x”由哈工大、中節能、環科園再加上大連理工、中科院生態所、上海交大等在做,另外一個面向區域的,由南大、同濟、清華加我們、還有浙江大學等等一批,所以說,“2011”協同創新大部分也落戶在宜興,這樣我們就能集聚更多的要素。
以上這幾方面都是需要在2014年落地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這個是機遇,但是當中也有很多需要我們做的工作:一個方面就是眾多的要素、眾多的資源怎樣來進行整合,變成生產力,所以我們新的一年的戰略,一就是我們環保產業研究院和環保產業集團兩個支點來整合這些創新要素和宜興的產業資源。
產業研究院目前做的大量工作,一個是對我們產業政策的梳理,清晰地引領我們的發展方向,依照國家的需求、國家的導向來做。另外一個就是對宜興的這些企業、產業的了解和挖掘,把他們的優勢發揮出來,甚至對企業家進行培訓,比如前段時間進行的并購培訓。新的一年,面對國家的多種混合型所有制,環保這塊兒必將掀起一場并購的熱潮。這個產業的特點就是要產融結合,資本結合能夠帶來產業業態的轉型,原來做裝備就是做制造,但是再上一級就可以做工程,可以做投資,做BOT運行,你可以做從設計到投資到運行的總包,整個的一站式的環境服務業,所以我想我們的環保產業集團和產業研究院在并購這一方面要有所作為。
再一個我認為在宜興有一個核心的東西要做,就是怎樣把宜興的裝備制造的優勢能夠變成系統裝備、標準裝備、成套裝備,就是產業集團和研究院直接出去,不要人家投資,讓政府購買服務,我們直接投資運行收費,解決污染治理問題。宜興的轉型,乃至整體產業的轉型,就是要向環境服務業轉型,轉型的過程當中要把宜興的優勢建設起來。要做好環境服務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要具備一流的技術,第二要有資本,要有投資能力。
【《環保產業》】:您認為現在宜興是否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了呢?
【朱旭峰】:這個現在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新的一年,產業研究院和產業集團的重點工作是要把我們宜興的產業群體中的優勢技術、優勢裝備把它固化,對于每一個單項的環境需求要做到要技術有技術,要裝備有裝備,要服務有服務。比如你煤化工廢水的需要治理,來找我們,我們就有現成的成套裝備;你土壤修復有需求,我們這邊就有現成的團隊過去;河道需要治理修復,我們有系統方案過去,哪怕是我們現在講生態農業的面源污染,我們也有技術成套能夠出去。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人才庫、技術庫、裝備庫、項目庫包括資金支持,這些也是我們14年的工作重點。還有,環保裝備要學會打品牌,而且我們做的不是民營企業做的那種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樹立我們的形象,體現我們的水平,要市場與責任同在。
【《環保產業》】:2014年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朱旭峰】:最想做的還是希望我們在體系建設當中,把我們環保裝備的標準化、成套化、模塊化做起來,這是我們向服務業轉型還有解決環保市場體系的一個基礎性工作。除了這個之外,我還想突破的就是國際技術轉移,就是確實能夠站在全球的角度,把世界上好的環境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把國外好的環境技術用到中國環境治理的需求上來。在這方面,我們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很好的基礎,這樣就能大大縮短我們自己研發的周期。所以,我覺得,既然國外有這種成套的、系統性的治理經驗,那么我希望我們能從效率和效果的角度,盡快將集成好的技術用到中國的環境治理上來。再有就是以環保產業集團為載體打造“環境醫院”,以產業研究院會同專家會診的形式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通過產業集團輸出技術、輸出團隊、輸出模式,形成可復制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商。當然,目前我們還正在籌劃采用國際聯合辦學的模式推進環保聯合大學,更好地為宜興環保產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這樣才能使宜興環科園成為環保產業的高地,真正成長為中國環保第一園。
宜興環科園的2013——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專訪 2014-01-26 《環保產業》李昂 中宜環科環 保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