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環保部近日發布五項污染場地系列環保標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獲得基礎支撐。
來源:大智慧阿思達克 作者:沈棟琴 成楊
環保部網站消息,環保部近日批準發布了《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4)、《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4)、《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 25.3-2014)、《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 25.4-2014)和《污染場地術語》(HJ 682-2014)等5項污染場地系列環保標準(下稱“五項標準”),旨在為各地開展場地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治理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為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稱,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保護或污染防治目標的確定,首先應執行其環境質量標準。此外,除法律保障外,當前實施五項標準還面臨著專業人才缺乏、基礎資料缺乏、自主研發的污染場地監測、評價、治理、修復技術裝備缺乏等問題。
因此,環保部將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土壤、水環保行動計劃,完善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同時加大環保科研項目支持力度,并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相關管理措施、制度,為有序推進土壤、地下水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實施效果夯實基礎。
繼大氣十條逐步落實之后,水、土壤兩大行動計劃將成為國家下一步的政策傾斜重點。尤其是土壤修復將成為中國環保的新版圖,今年多個地方政府在兩會期間發布的工作報告中均有所提及。
另據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此前公開表示,環保部今年將編制出臺《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并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和土壤環境保護工程第一批重點項目。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也指出,該計劃的投入可能達到10萬億元的規模,遠超水和大氣污染治理。
一位環保行業的券商研究員認為,土壤修復市場已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最大藍海市場,從治理規模到市場空間都有著其他領域難以比擬的優勢。
記者了解到,永清環保是國內第一家自主研發完成離子礦化穩定化土壤修復技術的企業。公司在市場上具備明顯的技術和經驗優勢。
此外,鐵漢生態也已經涉足該項業務,東江環保目前也正在進行土壤修復市場的前期調研工作,今年計劃以珠三角為核心正式開拓土壤修復新興市場。
天瑞儀器、華測檢測等企業則提供土壤修復第三方檢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