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簡要介紹土壤修復的有關技術和方法及其最近研究進展:
一、物理修復及蒸汽浸提技術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復過程主要是利用污染物與土壤顆粒之間、污染土壤顆粒與非污染土壤顆粒之間各種物理特性的差異,達到污染物從土壤中去除、分離的目的,主要的技術包括基本物理分離、電磁分離和蒸汽浸提(vapor extraction)。
土壤蒸汽浸提是典型的原位物理修復過程,是一類通過降低土壤孔隙內的蒸汽壓把土壤環境中的污染物轉化為氣態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方法。
一方面,清潔空氣被通入土壤;另一方面,土壤中的污染物隨之被排出。
該技術最適用于汽油及有機溶劑(如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烷、苯、甲苯、乙基苯和二甲苯)等高揮發性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復。
注:空氣注入井系統的應用,提高了土壤空氣流的速率,擴大了清潔空氣穿過土壤的范圍,使得這一技術的實際效率大大提高。
二、化學修復
化學修復總體上分為原位化學修復和異位化學修復。
原位化學修復是指在污染土地的現場加入化學修復劑與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從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或通過化學轉化機制去除污染物的毒性以及對污染物進行化學固定,使其活性或生物有效性下降的方法。
根據化學修復劑投遞系統的不同,可進一步細分為:1,農耕法;2,中耕法;3螺鉆法;
4,灌溉法;5,噴霧法。
相反,異位化學修復主要是把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化學過程,甚至通過富集途徑轉化為液體形式,然后把這些含有污染物的液狀物質輸送到污水處理廠或專門的處理場所加以處理的方法,該方法因此常依賴注入化學反應器甚至化工廠來解決最終污染物。
PCBs,二噁英/呋喃,含鹵有機物,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場地的修復,主要采用脫氯反應,使用堿金屬氫氧化鈉(如氫氧化鉀)等。完成這類修復大約需以下七個步驟:
-挖出污染土壤并進行過篩,去除石塊等粗顆粒物;
-在化學反應器中使待修復的土壤顆粒與化學修復劑完全混合、充分接觸,在混合過程中溫度被加熱到100-180攝氏度,并至少持續1-5h。
-使土壤顆粒 與化學修復劑分開,其中的化學修復劑循環使用;
-反應過程中蒸發出的水分收集于冷凝管并被清楚和再循環;
-上述步驟中不能被冷凝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用炭過濾器進行吸收;
-土壤中帶走的化學修復劑用酸進行中和處理;
-對經過處理的土壤進行脫水,準備再用或處置。
其中,可滲活性柵技術(PRB)是原位化學修復的一種特殊技術類型,主要有注入井、浸提井和監測井三部分組成。
三、淋洗修復技術
實際上,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復是物理化學修復。包括原位土壤淋洗和溶劑浸提兩種方式。
原位土壤淋洗是指在污染現場用物理化學過程去除非飽和區或近地表飽和區土壤中污染物的方法。
溶劑浸提原理是把土壤污染物從土壤中轉移到有機溶劑或超臨界流體中,然后進行進一步處理。
四、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主要依靠生物(特別是微生物)的活動使得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降解或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的過程,
土壤修復目前比較成熟的生物修復技術有:
1異位生物修復,主要有生物處理床技術(如生物農耕法、堆積翻耕法和生物堆腐法)和生物反應器法(如泥漿生物反應器)兩大類型。
2原位生物修復,主要有生物泵吸處理法,慢速滲濾法,工程螺鉆法,生物通氣法等。
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復和生物降解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穿流法;2泵、治理和再注入法;3空氣噴霧法。
五、植物修復技術
見往期植物修復技術專門介紹。
六、水泥/石灰固化修復技術
該技術成功與否,常取決于是否選擇了與污染物進行特定混合作用的束縛劑及土壤類型。水泥作為束縛劑使用已有若干年實踐。
基本原理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與水泥中的硅酸鈣或羥基硅鋁酸鈣等固定而形成低溶解度的化合物,使污染物得以固定。
有效的束縛劑還包括石灰、飛灰(飄塵)和可溶性硅酸鹽等。特別是石灰,可以利用其中所含的氧化鈣有效地固定礦物油污染的土壤。其基本過程是,氧化鈣與水之間的放熱反應形成氫氧化鈣:
Cao+H2O——Ca(OH)2+熱
該反應熱使反應物產生熱膨脹導致反應物表面積增大,致使污染物被束縛到固態的氫氧化鈣“矩陣”中。
實際應用中,常常將以上幾種束縛劑按一定比例(實驗與經驗)進行混合,在用于土壤修復。
七、玻璃化修復技術(vitrification)
通常為異位修復過程,是指利用熱能或高溫使污染土壤融化而形成玻璃產品或玻璃狀的物質。
八、電動力學修復技術
原位電修復,是指使用低能級的直流電流(每平方米幾安培)穿過污染的土壤,通過電化學和電動力學的復合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