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環保部公開承認癌癥村問題之后,關于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謎底也在逐步揭開。
近日,環保部發布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值得注意的是,與城市居民自來水供應相比,涉及近9億人口的農村居民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更值得擔憂。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居民沒有供應自來水,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突出,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問題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工作,是我國在該領域首次開展的全國性、大規模研究。本次研究從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隨機抽取了18歲及以上常住居民91527人。
研究結果顯示,現代型和傳統型環境健康風險并存,傳統型風險仍占主導地位。由于規劃和產業布局原因,我國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范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1.4億居民住宅周邊50米范圍內有交通干道。
環保部建議,應盡快建立高風險地區的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哨點,開展風險評估、預警工作。
同時,環保部負責人介紹,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我國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應加速實現生活用能清潔化和優質化,加快飲用水安全改造。
對此,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系統的建設遠遠落后于需求。
同時,在備受關注的大氣污染問題上,農村居民的健康風險更令人擔憂。
城鄉統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
對于全國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的現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城市和農村都比較嚴重。”
2012年5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邵益生曾表示,2011年受有關部門委托,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國家認可的專業水質檢測機構對占全國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來水廠出廠水進行了抽樣檢測。按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評價,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城鎮供水總體安全。
然而,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供水安全由住建部管理,涉及居民數量不足4億人。而涉及近9億人口的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卻未能有相關數據公布,其根源還是在“多頭治水”。
與城市供水管理由住建部一家管理外,農村的飲水問題涉及水利部、環保部及衛生系統等眾多部門。傅濤說:“農村的飲用水一直沒有很清晰的責任主體,以后(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上)肯定會加強投資的。”
實際上,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涌現,地表水、地下水的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大,農村居民通過打井取水、就近取水等傳統方式獲取飲水,其安全性難以保障,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采取城鄉統籌的方式,對農村地區統一供應執行嚴格標準的自來水。
傅濤表示,目前富裕的、城市化率比較高的地區,已經開始進行了城鄉統籌,推進了全區域的自來水供應。但是,這樣的城市非常少,推廣統一供應自來水的主要阻礙是沒有責任主體,沒有投資體系。
在此問題上,責任主體可能相對好協調,投資體系卻更難解決,其中,涉及政府財政補貼的問題不可回避。
傅濤認為,在農村居民為使用自來水付費的前提下,由于一些農村地區比較分散,供水成本要高一些,政府需要進行補貼,這和當地的財政實力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