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首場報告會舉行,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主任孫國升在介紹南水北調工程飲水安全保障時表示,水源區和沿線地方政府提前治理污染,制定多項保護措施,確保水質安全。進京后的水質構建三道防線防治突發性污染事件,另外,針對水質變化情況,確定了迎接南水北調水源的30多套制水工藝方案。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水質監督體系建設,建立開放的水質監測平臺,增強水質監測數據的公信力。
水源區和沿線多項保護措施 提前實現治污和生態建設目標
孫國升說,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為保障飲水安全,有關部門和沿線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加快水污染防治,提前實現治污和生態建設目標。在東線,原來沿線水污染非常嚴重,2000年36個控制斷面中僅1個達標,絕大多數為V類或劣V類,部分河段水質指標超標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經過10年治污,2012年36個斷面全部達標,山東、江蘇兩省治污工作至少提前了15年。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質優良,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3省實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期規劃,投資建設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關停污染企業2000多家,確保一渠清水北送,這也使當地水污染防治工作至少提前了5-10年。
孫國升說,目前,丹江口水庫現狀水質總體保持優良,為Ⅰ-Ⅱ類,局部庫灣氮、磷等營養元素富集程度較高。中線取水口(河南南陽陶岔渠首)水質常年保持Ⅰ-Ⅱ類,中線干線全線采用明渠及管涵方式輸水,進入北京后全部為地下管涵。可能有的同志擔心在進京前的一千多公里明渠容易出現水污染,其實工程設計以打造清水走廊、綠色走廊為目標,采取了有效措施,能保證到京后保持為地表水Ⅱ類。一是在總干渠兩側設置截流溝和導流溝,防止外部洪瀝水進入干渠,控制面源污染;二是在總干渠沿線兩側劃定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開口線外兩側設置隔離帶、架設防護網,防止人為污染;三是全線交叉的河道、公路、鐵路和管線全部采用立交方式,確保污染物不進渠道;四是沿線建立水質監測網絡系統和水質預警機制,對可能發生的水污染事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進京后水質建三道防線 30多套制水工藝方案迎南水北調水源
孫國升說,在中線水質統一監測的基礎上,針對上游渠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污染事件,北京市專門構筑了“三道防線”,并建設相應的水質監測預警設施。第一道防線:當河北來水水質出現問題時,關閉總干渠北拒馬河暗渠進口節制閘,開啟退水閘,將來水排入拒馬河內,問題水“不進京”;第二道防線: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問題時,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將來水排入滯洪水庫或永定河,問題水“不進城”;第三道防線:當水廠取水口前水質發現問題時,停止取水,問題水“不進廠”。
孫國升說,與此同時,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已提前著手水質適應性研究,2011年在丹江口庫區建立了水處理試驗基地,包括北京現有地表水廠的所有工藝,并將北京不同地區在用的供水管道運到基地,進行浸泡實驗,研究管網的適應性問題。
針對水質變化情況,確定了迎接南水北調水源的30多套制水工藝方案;到2013年底,改造和新建供水管網近1200公里,為確保江水進京后首都供水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北京市南水北調、水務、環保、衛生、自來水、海委、國調辦中線局等單位和部門建立了聯合水質監測預警機制,隨時掌握水質情況。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水質監督體系建設,按照“知名專家領銜、公眾廣泛參與、社會監督、自測與第三方平行檢測”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開放的水質監測平臺,增強水質監測數據的公信力。
“近期,蘭州自來水管網苯污染事件,也讓我們在思考,如何進一步提高水質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切實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孫國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