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污泥在我國已經走了一條“資源——隱患——難題”之路,上世紀60年代,我國污水污泥的特點是量少(1978年全國污水廠的污泥泥餅產量不過150噸/日)、成分簡單(主要來自生活污水),那個時候的污泥經過簡單處理后即可以作為農肥,是受到農戶歡迎的資源;80年代,我國開始建設現代污水處理廠,但未認識到污泥處置的必要性,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人力等資源的投入都很不足,這個時候的污泥已經形成隱患;近年來,隨著大量污水處理廠的投入運行,污泥產生量驟升,同時由于污水處理廠進廠水質的復雜化致使污泥中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攀升,污泥成為污水處理的難題。
根據建設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干污泥產生量達到了551萬噸,處置量為485萬噸,處置率為8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干污泥產生量為541萬噸,處置量為515萬噸,處置率為95%。2014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109.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2%;累計削減化學需氧量(COD)總量288.8萬噸,同比增長6.6%。這是記者5日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悉的。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截至2014年3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53億立方米/日,較2013年底新增約430萬立方米/日。其中,全國設市城市中,除西藏日喀則、海南三沙市外全部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共計2051座。年產生含水量80%的污泥3500多萬噸。
然而受認識、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情況并不理想,很多地方單純追求較高的污水處理率,污泥處理處置單元較為簡化甚至沒有考慮,產生的污泥去向不明,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根據中國水業網內部數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運營的以及在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污泥處理處置以衛生填埋為主流方式,在所有的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方式中所占比達到60%以上。而據相關統計,我國用于污泥處理處置的投資約占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20%~50%。總的來說,污泥處理處置處于嚴重滯后狀態。
根據“十一五”規劃,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投資需求為473億元。與污水處理廠和管網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相比,需求量要小很多,但投資的意義重大。一方面,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缺失使得污水處理過程不完整,不僅環境效益沒有最終實現,且易產生二次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污泥處理處置具有產業化的潛力,能夠通過相關技術的開發、給予配套政策,推動污泥的資源化,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加大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力度與速度,能夠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將進入黃金發展期。
《“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多項權威報告指出,我國近80%的污泥沒有得到有效處置,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并不樂觀。
近年來一直處于‘重污水、輕污泥’的狀態,污泥的處理處置長期被忽視。同時,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并不清晰,我國的污泥處置條例中明確指出“因地制宜”,實際上,污泥處理處置還處于探索階段。 國家一旦 政策明了, 污泥處理處置將會在2-3年有一個爆發式增長,預計將會有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每年 的運營費也將在100 億元以上。
(中國水業網環境研究院 張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