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桐廬縣境內一輛槽罐車側翻,8噸有毒化學物流入富春江,引發了一場飲用水安全危機。
出事之后,雖然政府啟動了相應的應急預案,但由于各種關于事故的消息第一時間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當然這其中也夾雜著一些不實信息,因此出現了各大超市礦泉水被哄搶的情況。
近年來,類似的飲用水安全問題頻發,這背后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飲用水安全緣何如此脆弱,我們又該如何保障我們的飲用水安全?這一系列問題都引人深思。
運輸泄露事故屢屢上演 威脅水源安全
記者對近年來省內水源污染事件進行梳理后發現,導致飲用水源受污染的因素多樣,而屢屢上演的危化品事故,就像地雷一樣,隨時可能威脅著水源安全。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省危化品事故就屢屢發生,危害也不盡相同。
2月27日,浙江333省道青田溫溪洲頭村路口發生一起危險品運輸槽罐車頂部蓋子脫落,造成濃硫酸外溢事故;
5月18日,杭州市桐廬縣境內一輛槽罐車側翻,8噸左右有毒化學物流入事發地附近溪流,該溪流距離富春江約2公里左右……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幾次發生在我省的事故都呈現出同一個特點。那就是事發線路大多經過人口相對較為密集的鄉村及水源地,而我國部分城市大量企業布局在河流上游,是導致危化品長期威脅水安全的最重要根源。
杭州市環保局局長胡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浙江為例,錢塘江上游集中了一些化工、紡織、印染廠,危化品在河流沿岸運輸不可避免,這是產業布局的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加強管控。”
工業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共同“侵害”水源
除了事故造成的偶發性水源污染事件,工業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也共同“侵害”著水體。
以紹興的母親河曹娥江為例,本網從去年開始就一直關注紹興的母親河曹娥江被污染事件。當地一家頗具規模的印染企業——浙江東豪集團股份正是排污的元兇,其偷排的行為,導致了江水變色發臭。
污水管窨井污水翻出流入河道(資料圖)
今年5月,本網記者在督察中再次發現,嵊州上三高速嵊州出口附近,有污水管網破裂,導致部分污水直排入附近的曹娥江。
污水汩汩而出(資料圖)
不管是企業偷排還是漏排,可以說工業污染一直都在侵害著水源。
此外,居民生活污染也造成部分水源污染。一些地區由于污水管線布置不合理,雨污合流的情況較為多見,這就造成一些居民的生活污水日積月累的進入城市河道,造成水體發黑發臭。
飲用水安全應如何保障?
承載著生命的水源正飽受污染,現在適合飲用水源已經越來越少,飲用水安全到底該如何保障?
浙江省水利水電學院教師徐棟,從事飲用水安全研究多年。他告訴記者:“我省飲水的問題主要是飲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廠技術設備相對落后、水質監測及檢測能力不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存在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以及危化品運輸工具側翻泄露等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較低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遵循“開源節流并重、量質同步提升”的原則,重點推進開源、引調、提升等三類工程建設,保障飲水之源,提升飲水質量,讓全省更多的人更快地喝上安全高質的飲用水。
通過立法切實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然而,建設工程保證居民飲用水安全,卻不能從源頭上杜絕污染。
浙江工業大學文化與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石東坡認為,在當下城鄉一體化、工業化與后工業化交織的復雜背景下,實施了近20年的《城市供水條例》逐漸顯現出它的局限性,特別是需要正視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立法的滯后態勢,或在水污染防治法中專章規定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或修改《城市供水條例》為“城鄉飲用水安全條例”,并可以考慮適時進行城鄉飲用水安全的特別法的創設。
除此之外,更有專家認為,水安全問題已經不單是區域性的環境保護問題,它關系我們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
總而言之,透過這一系列的環境污染事件,反映出我們脆弱的環境生態體系,以及產業布局不合理而留下的安全隱患。今后,只有嚴格地按生態規律建設,在空間格局、產業結構,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上,加以改進,有了嚴格的法律作為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 (見習記者 胡翀 實習記者 黃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