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2005~2013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在實際調查面積630萬平方公里中,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全國工業企業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
初生市場前景廣闊
從環保部、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即將完成的全國第四次環保產業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同時,在我國環境服務業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企業占3.7%,這意味著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將迎來初生,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報告,2014年至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產業有望達到6856億元體量,平均年增率53%。另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僅湖南、湖北、廣東、陜西等6省土壤修復計劃投資額就在780億元以上。分析人士認為,土壤修復行業或將成為“十二五”、“十三五”環保產業新的增長點。
不少環保行業企業已經率先開始在我國土壤修復市場中進行戰略布局,一些起步較早的企業,尤其是集成技術與工程經驗的綜合型公司,已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在行業起步階段,這些位于產業鏈終端的公司更容易獲利。而隨著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包括檢測、評估、技術設備研發及工程設計施工在內的一系列產業鏈都將迎來旺盛的市場需求。
修復成本由誰買單
據悉,目前我國土壤修復項目的出資方主要是國家財政、地方政府和企業。其中國家財政出資約占30%,而企業出資較少,地方財政是主要的資金來源。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各地啟動土壤修復試點項目總計42個,其中業主為政府的項目數量為19個,業主為企業的項目數量多達23個。已披露的16個項目總計涉及資金量約為6億元,這些示范項目資金來源幾乎全為政府專項補貼資金。
根據環保部近日的《通知》,要求將場地調查、風險評估和治理修復等所需費用列入搬遷成本。同時首次明確提出搬遷、關停工業企業應當及時公布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未明確治理修復責任主體的,禁止進行土地流轉;污染場地未經治理修復的,禁止開工建設與治理修復無關的任何項目。不難發現,這一系列具體要求將迫使工業污染企業在搬遷后繼續承擔污染治理責任,并將成為工業企業場地污染治理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