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新網 記者:劉虹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近日在公開發言中指出,國內現有的多數污水處理廠工藝路線落后,資源回收基本空白,高耗能、高排放的運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
王凱軍是在6月20日舉行的“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發表上述觀點的。
據王凱軍介紹,國內污水處理目前仍以活性污泥法為主,沿襲的仍是國外六七十年代工藝路線,技術發展幾乎停滯,污水處理廠的資源回收幾近空白。
王凱軍認為,中國污水處理廠多以高能耗換取水質改善。201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的總電耗也已達到100億千瓦時。
他還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的觀點稱,“以活性污泥法為核心的城市廢水處理廠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戶之一”。
于1912年發明的“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污水處理技術之一。通過曝氣、沉淀等工藝,污水中的許多污染物與活性污泥結合,污水得以凈化。作為污水處理的副產品,對這些飽含污染物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已成為污水處理行業的新方向。
王凱軍介紹說,百年間,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隨著治理重點的變化一直發生著改變。18世紀因傳染病盛行,控制病原體、去除細菌是污水處理的主要需求。進入20世紀初,隨著城市聚集,去除有機污染物成為新的需求。20世紀后半期,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脫氨除磷成為主要問題。
王凱軍認為,中國污水處理廠存在的諸多問題,不僅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也不符合國際趨勢。目前,荷蘭、新加坡等國已提出一些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和建廠理念,趨勢是將污水處理廠從能量消耗大戶轉變為能量凈產出設施。
“國際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從污水中發現價值,創造正資產。開闊起來是追求極限水質、重視資源和能源的回收、重視設施的環境價值。”王凱軍說。
2014年初,包括王凱軍在內的六名國內頂級水環境專家自發組織,提出“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根據他們的設想,概念廠需要實現“水質可持續、能源回收、資源循環、環境友好”四個目標;在現有能耗基礎上節能50%以上;在有適度外源有機廢物協同處理的情況下,做到零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