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調水能否解首都之渴?
——專訪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
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記者任衛東 魏夢佳)又是梅雨時節,長江汛情如約。舉世矚目、中國最大的生態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枕戈待旦”,汛后就將通水運行。屆時,千里之外的江水將一路北上,穿越大半個中國,最終抵達北京,潤澤華北干渴的大地。
江水如何順利進入京城百姓家?遠水能否解首都急迫之渴?通水后可否確保水質安全?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
調水實屬“無奈之舉”
“北京的自然稟賦就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孫國升說,調水實屬“無奈之舉”。面對人口膨脹、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水荒,已成為北京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近10年來,北京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維持著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僅100立方米左右。巨大的用水缺口迫使北京多年來嚴重超采地下水,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卻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缺水,已成為制約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瓶頸。
與此同時,天津、河北等人口密集地區長期以來也飽受水危機困擾。北方的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的1/5。
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開建。中線工程南起漢江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總干渠1276公里。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按規劃,中線通水后,一期每年將有10.5億立方米的水送至北京。
據悉,南水北調來水將為北京20座自來水廠提供水源,供給除延慶外的15個區縣,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成為北京的主力水源。屆時,北京主要水廠將實現密云水庫與南水北調來水的“雙水源”供水。“我們將關閉大部分自備井,遏制地下水下降趨勢。這是南水北調很重要的一個生態效益。”孫國升說。
小龍頭流淌著“大不易”
經過南水北調總干渠1000多公里的跋涉,奔騰的江水怎樣進入京城百姓家?如何能確保這一汪生命之水“調得進、用得上”?
據孫國升介紹,北京是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建成最早、發揮效益最早的城市。早在2008年9月,已建成的中線干線京石段應急工程就開始從河北調水。截至目前,已連續調水四次,北京累計受水16億立方米。
除這段已發揮效用的國家干線工程外,北京還需建設數百公里的配套工程,包括約200公里的輸水管線工程;總調蓄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的調蓄工程;日供水總規模約400萬立方米的新建、擴建和改造水廠工程等。
據了解,北京段干線全長80公里,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除末端800米團城湖明渠外,全部為地下管涵。江水進京后,將經過房山北拒馬河,之后跨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區,再沿西四環路北上,最終抵達頤和園團城湖。
團城湖調節池連接著密云水庫和南水北調兩大水源,具備調蓄、分水等重要功能。江水從這里通過供水環路系統,配送至各水廠,經過嚴格凈化后,送入首都千家萬戶的水龍頭。同時,團城湖水通過九級泵站加壓后繼續北上,反補本地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庫。
“目前配套工程的各項目都進展順利,預計通水前后均能具備接水條件。”孫國升說。據悉,到2020年底,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全部建成后,北京將具備接納年調水14億立方米至17億立方米的能力。
如何扼守“水安全”?
千里調水,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水質安全。今年以來,頻頻發生的水污染事件,導致城市供水緊張。一旦上游出現突發性水污染,北京該如何應對?
孫國升說,為確保水質,國家除在調水源頭保水外,南水北調總干渠交叉的河道、公路、鐵路和管線均采用全封閉全立交方式,確保污染物不進渠道。同時,沿線都建立了水質監測網和預警機制。一旦發現水污染,每段都有退水設施,實行上游減水、下游停水和中間污染段放水的應急措施。
北京更是把“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設立“三道防線”,拒絕“問題水”入京、入城、入廠。據介紹,首道防線是當上游來水水質出現污染時,關閉總干渠北拒馬河暗渠進口節制閘,開啟退水閘,將來水排入拒馬河內,避免有污染水進京。
第二道防線是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污染時,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將來水排入滯洪水庫或永定河,避免污染水進城;第三道防線是當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污染物質時,停止取水,避免污染水進廠。
孫國升表示:“我們將與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北京水務、環保、衛生、自來水等部門一起,建成全面覆蓋、快速反應的聯合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對可能發生的水污染事件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保障首都居民用水安全。”
南水北調10月進京 北京將設三個南水監測點 昨天,北京市環保局通報了本市的環保標準體系。記者了解到,本市已經基本形成了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環保標準體系,共有各項標準51項,明年將超過60項。預計今年下半年,國Ⅴ第二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將發布實施。此外,針對即將正式供水的南水北調工程,相關負責人透露,本市將加強水質監測,在三個輸水點設立監測點。 監測點將用 地表飲用水國標 今年下半年,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長江水將通過南水北調工程進京,它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北京的水資源緊缺狀況。市環保局水和生態環境管理處副處長趙興利透露,為了確保用水安全,本市將加強對進京水質的監測,具體方案目前正在制定。 記者了解到,環保部門計劃在北京境內設立三處取水監測點,一處就是南水進京的入水口,另一處是大寧水庫調節池,還有一處是南水通過暗涵到達團城湖的一段明渠處。三個點所用的監測指標將符合地表飲用水標準。據悉,針對即將入京的南水,將實施國家地表飲用水標準,本市暫時沒有重新制定標準的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地表飲用水標準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飲用水的標準有所不同,主要監測指標包括重金屬、化學需氧量、氨氮等。而城市自來水供水部門所執行的是《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該標準共有106項指標,包括微生物指標、消毒劑指標、毒理指標等。 33項大氣地標一半與車掛鉤 在機動車的排放標準方面,北京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去年,本市正式實施了國Ⅴ機動車排放標準。與此前的國Ⅳ標準相比,國Ⅴ標準除了在油品方面進一步收緊了硫含量指標外,對于機動車的要求也更嚴,汽車上必須安裝車載診斷OBD系統,該系統能監測到發動機的運行異常,確保其平穩達標排放。 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高杰表示,國Ⅴ標準分新車和在用車,具體實施也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二階段對車載OBD系統的運行頻率要求更加嚴格,汽車一旦排放超標就能及時發現。高杰說,二階段排放標準的文件正在起草制定中,預計將在下半年正式發布實施。目前,本市也正在加緊制定京Ⅵ機動車排放標準,力爭于2016年實施。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現行有效的地方環保標準共51項,其中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33項,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2項,環境管理技術規范類標準16項。在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中,涉及鍋爐、固定式燃氣輪機等固定源排放的有12項,涉及輕型車、重型車、非道路機械、車用油品質量等移動源及相關領域的標準共21項。而在33項大氣污染物標準中,與汽車掛鉤的就有17項,還有3項也是與車脫不開干系的油氣。 據悉,今年下半年,本市還將有汽車制造、餐飲等多項標準公布,到明年環保地標的總數將超過60項。下一步,北京將充分利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機制,在繼續做好本市環保標準工作的同時,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一步發揮本市的標準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水平提升。 生活垃圾焚燒標準將收嚴 據了解,目前本市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全國最嚴的,部分環保地方標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現行的國Ⅴ機動車標準,基本上與歐洲接軌。 市環保局科技標準處副處長王宣同介紹,目前本市各方面排放限值對比其他省市也遙遙領先,有的限值甚至比國標都嚴格。不過,也有些比較早的排放標準相比剛剛制定的標準要寬松一些。 王宣同拿生活垃圾焚燒標準舉例,該地標是2008年制定的,而此內容的國標卻是不久前剛出臺的,所以出現了地標比國標限值有所寬松的現象。因此,環保部門將對地標收嚴,部分排放值也將重新修訂。 此外,環保部門近期將把所有的地標與國標進行比對,如果發現個別地標限值比較寬松的,會出臺專門的文件,要求各部門按照國標限值執行。但如果整個國標都比較寬松,且地標可以提升的話,就將重新修訂。這項工作預計在一兩個月內完成。 南水北調中線來水將成北京主力水源 新華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魏夢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于今年汛后正式通水。據了解,南水北調來水后,將為北京中心城區和新城20座自來水廠提供水源,供水范圍可達6000平方公里,基本覆蓋平原地區,成為北京的主力水源,改善北京生態環境。 記者從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了解到,中線工程通水后,計劃每年將有10.5億立方米的水送至北京。來水與北京現有城市供水系統聯網后,可供給除延慶以外的15個區縣,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屆時,北京將關閉大部分水井,不僅能大大減少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得到補充和涵養,還會使地表水資源總量得到有效增加。 目前,南水北調北京段供水環路建設進展順利。環路西線,團城湖調節池預計9月底具備蓄水條件,其余均已建成通水;環路南線,南干渠工程預計上半年完工,亦莊調節池預計年底建成;環路北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通水,二期工程預計年底完成立項審批;環路東線年底將具備通水條件。 據悉,北京市近期已通過“南水北調來水進京及配套工程后續規劃建議”,提出在2030年前,構建多元調水保障體系,實現外部調水有通道、水源儲備有空間、水系河網有連通、供水安全有保障。 南水北調將有效遏制北京地下水超采 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魏夢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于今年10月正式通水運行。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南水北調通水后將有效遏制北京地下水超采,并有助于提升首都生態用水總量。 孫國升說,由于水資源嚴重匱乏和城市發展需要,北京被迫多年來嚴重超采地下水,相當于持續抽取地下的“血液”。十幾年來,北京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南水北調來水進京后,超采地下水局面將會大大改觀。 “南水北調來水后,我們就要逐步關閉大部分自備井,讓北京的應急水源地能夠‘休養生息’并適時回補,涵養水源,修復水系。以此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最終使地下水緩慢回升。這是南水北調很重要的一個生態效益。”他表示。 孫國升認為,解決地下水超采的問題,還需建立地下水儲備制度,要把地下井全部分級管理,分級別啟動,并不是一關了之。“從北京供水形式來看,我們應優先使用外調水,再次使用地表水,實在沒辦法了才開采地下水。” 北京是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特大城市,每年形成的水資源量平均只有21億立方米,而年用水總量達36億立方米。巨大的用水缺口只能通過外省調水和超采地下水來緩解。資料顯示,與1998年相比,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12.8米,地下水儲量超采65億立方米。 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起開建。其中線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流至北京,總干渠1276公里。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億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