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
王占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水工業學會給水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系給水排水專業,留校任助教。1956年10月至1960年12月蘇聯列寧格勒建工學院研究生,1961年獲蘇聯副博士學位。回國后回清華大學工作至今。曾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一等獎、北京市二等獎等多項獎勵。主要從事“污水回用”、“微污染水源飲用水處理”、“膜法水處理”,建有兩座示范工程。主編專著“微污染水源飲用水處理”(1999年),獲“纖維球”、“生物陶粒”與“節水型納濾膜凈水器”專利3項。
王占生老師在近日由E20環境平臺 供水聯盟主辦的順德水業自動化及水質檢測培訓班中為學員教授了自來水水質觀察深度處理的發展趨勢。內容詳實,準確精辟。接下來我們就來分版塊學習一下。
日本處理環保與經濟關系的四個階段
隨著經濟增長,污染加劇,日本對待環保的態度逐步轉變,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與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環境與經濟并重時期
第三階段:可持續發展優先,確立循環型社會
進入21世紀:環保理念再次飛躍,循環型社會系統的確立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與發展時期
盲目發展重工業、化學工業,不重視環保,造成嚴重污染。20世紀60年代,高速增長戰略,能耗大增,水俁病等公害問題開始引起重視,認識到,經濟發展不
能以犧牲環境作代價。
第二階段:環境與經濟并重時期
出現公害引起環境保護觀念的轉變。70至8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環境政策,但企業仍采取被動型污染治理方式,環境污染并未得到真正抑制。
第三階段:可持續發展優先,確立循環型社會
80至90年代,針對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形勢,環境管理理念產生變革。日本企業開始自覺守法,由“被動污染”轉為“主動治污”。各大公司十分重視從產品設計和生產最初環節就把環保引入其中。日本經濟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進入21世紀:環保理念再次飛躍,循環型社會系統的確立
企業主動治污理念的強化,朝全領域的環境保護快速發展。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變。從視污染為必然,到政府、企業、民間一致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本用了30多年時間。
日本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的啟示
一、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意見表達是環境治理的有效保障
政府對污染作出的反應是由于污染造成的社會壓力,而不只是污染的嚴重程度。
污染的社會強度而不只是自然強度決定了政府對污染的反應速度和力度。
二、環境治理對環境與經濟協調至關重要
環境保護是典型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用以彌補市場缺陷。公眾參與是推動環境治理的基礎條件,但不可能真正成為法律的締造者和執行者。國家意志的制度化體現,完善的環保立法和嚴格的環保執法。
三、市場機制手段解決環保問題,發達國家的環境戰略提倡市場機制
實踐證明,沒有穩定的投入,環保難以實現。政府直接投資外,必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排污收費、環境稅收、環境基金可補充投資經費不足,還能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環保,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推動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的建立和推廣。
四、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日本與歐盟的經驗,只有當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才能初步具備環境優先的必要條件。研究表明,環境與經濟發展間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字型規律。
根據OECD的研究,西方大部分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8000~10000美元時環境污染才出現下降;具有后發優勢的新興工業國家,人均GDP達到2000~5000美元時環境質量出現改善的趨勢。
世界銀行研究表明,鋼鐵、煉油、食品、化工、造紙、有色金屬、水泥7個行業占了全球大氣和水污染的90%。沒有上述產業或比重較小就相對容易或提前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產業技術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