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電新聞網 作者:于海江
“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可達到天然氣發電機組排放標準”。從今年3月國家提出京津冀等地區實行特別排放限值、沿海地區實行“近零排放”的要求后,“近零排放”幾乎一夜之間成為火電廠新的目標。
8月29日,由E20環境平臺、上海環境院和上海環境集團聯合主辦的“2014(第二屆)上海焚燒熱點論壇暨垃圾焚燒產業聯盟年會”,也將探討“近零排放的垃圾焚燒廠”的綜合解決方案。
然而,“近零排放”對于環保設備的性能優化、結構設計、系統升級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經歷了長時間、大范圍、爆發性增長的環保設備行業開始將目光真正的投向設備升級與技術革新的層面。
事實上,對于何為“近零排放”、“趨零排放”和“超低排放”等概念,并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業內通常以燃氣發電排放水平作為參考標準。不過,從今年上半年各地政府所發布的新一輪脫硫脫硝除塵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近零排放”是指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即為煙塵排放濃度不大于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不大于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濃度不大于50毫克/立方米。
今年6月19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浙能嘉興電廠8號機組實現近零排放的消息。這是我國投產的首套百萬千瓦燃煤機組煙氣超低排放裝置,8號機組采用 “多種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集成技術”,煙氣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水平達到或優于燃氣機組排放標準,吹響了我國火電機組“近零排放”的集結號。
緊接著,神華國華舟山電廠4號機組正式移交生產,該機組是國內首臺新建“近零排放”燃煤發電機組。該機組同步配套建設了高效煙氣脫硝裝置(低氮燃燒器+SCR催化還原)、采用高效靜電除塵裝置(高頻電源、旋轉電極)、煙氣海水脫硫裝置。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發現,“近零排放”對于環保設備甚至整個發電系統的設備都將帶來革命性的變革。“近零排放”不僅僅要求火電廠和垃圾焚燒廠在脫硫、脫硝、除塵裝置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和升級,而且對于煤質或垃圾成分、鍋爐選型、引風機配置、催化劑適應性甚至是整個發電系統性能優化和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簡而言之,“近零排放”不僅要求脫硫脫硝等環保設備進行提效改造,而且開啟了整個發電系統設計的新模式。
從火電廠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到“近零排放”目標的提出,實質上是我國燃煤電廠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由于我國是燃煤發電大國,而且以燃煤發電為主的結構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那么要想實現清潔高效發電,減少大氣污染排放,“近零排放”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我國煤種以及灰分的特殊性又讓這項工作變得難上加難,“近零排放”在大部分地區仍面臨較大的困難。
在浙江、上海、廣東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達到天然氣發電機組排放標準”已經成為可能。
而隨著我國發電設備和環保設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近零排放”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并被借鑒推廣開來,而環保行業要做的工作則是將心沉下來,改變過去追求“大建快上”的觀念,轉向高水平、高效率環保設備的研發和攻關,為燃煤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近零排放”打好基礎。
(原標題:“近零排放”呼喚環保設備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