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龍源,中電投遠達,浙江菲達,福建龍凈,武漢凱迪,這幾家企業都躋身于中國煙氣治理前十強的行列,同時,這幾大龍頭有一個匯聚點——中國鹽城環保科技城(以下簡稱鹽城環科城)。鹽城環科城是我國國家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也是國內提供煙氣治理解決方案的綜合中心。鹽城環科城黨工委書記張利華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道:“鹽城環科城在建立之初是以突出煙氣治理為特色,到現在為止,全國大氣治理的領軍企業已經基本上全部進入我們園區,應該說我們在煙氣治理這一塊的產業布局已經形成,產業積聚也基本形成。我們不光要做大氣,最終的目標是走全產業的發展模式。”
環科城發展迅猛承辦環保行業盛會
2013年是全國范圍霧霾肆虐的一年,而鹽城空氣優良天數是248天,2013年9月份國家首次通報74個城市空氣質量時,鹽城在全國排名第五,這與鹽城環科城多年來致力于大氣治理密不可分。
7月17日,在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中國大氣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大氣高級戰略沙龍上,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政府區長楊雪峰曾分享了鹽城環科城創建之初的經歷,他說:“2010年傅濤老師講產業集聚地,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跑了全國將近20個專業環保園區。”如今經過五年的發展,鹽城環科城已然成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領軍企業集聚最多、產業特色最為明顯的中國環境產業園區。江蘇鹽城市環科城管委會副主任張曙光在沙龍中介紹,五年來鹽城環科城投資總規模已達到360億,融資總規模達到132億,到2015年預計融資總量將達到232億。
良好的發展勢頭讓鹽城環科城吸引了行業的注目。7月18日-20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聯合主辦的 2014環保產業高峰論壇在江蘇省鹽城市舉辦,本次論壇的承辦方便是鹽城環科城。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在論壇致辭時表示:“鹽城環保科技城近年來堅持產業化方向、市場化機制、國際化眼光、資本化運作,吸引大學、大院、大所入住,知名企業聚集,短短幾年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環保產業園區,今天來自政商學等各界精英齊聚鹽城,共同探討環保產業,可謂正是時候。”
“大氣十條”出臺環科城迎來新機遇
近幾年,我國大氣污染問題突出,頻發的霧霾引起各界的持續關注。2013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被譽為我國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空氣清潔行動。政策的出臺為環境產業帶來極大的利好,張利華認為,“大氣十條的出臺對我們領域來講,是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在張利華看來,對于目前中國大氣的現狀,“大氣十條”的出臺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舉措。他說:“目前,我國整個空氣質量的惡化態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你遏制,這是一個事實,老百姓都能看得到,春季、冬季是霧霾的多發季節。霧霾的發生跟火電、水泥、鋼鐵行業的煙氣排放,包括汽車尾氣的排放有很大的關系。”
同時,霧霾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為煙氣治理行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鹽城環科城已做足準備為治霾發力。張利華介紹,目前鹽城環保科技城在煙氣治理上有自己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國內煙氣治理前十強企業有五家落戶了鹽城環保科技城,園區具有提供煙氣綜合治理解決方案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核心技術,比如脫硫脫硝催化劑生產,除塵,重金屬的脫除……我們目前跟清華、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工程所都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關系,它們一部分科技成果在這里實現了產業化。所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愛將,我們對大氣十條的出臺是樂觀其成。”
“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驅動型產業,”張利華說,“作為中國首家環保產業集聚區,特別是以煙氣治理為特色的一個環保產業集聚區,我們肩負著貫徹落實大氣十條的這樣的一個重任,今后將爭取為落實‘大氣十條’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大氣十條”落地需與產業銜接 以合力促效果
說易行難,雖然面臨政策的利好和巨大的市場,真正行動起來仍需慎行。鹽城環科城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大氣治理落到實處。張利華認為,“落實大氣十條,最終還是要靠裝備,靠科技,靠企業,靠具體的環境服務來實現”。大氣十條從政策層面對企業管理、園區管理的政府責任做了明確要求,但是在和產業的銜接上還缺少明確的規定。“怎樣將政策和產業進行有形的對接,可能需要我們的決策者,進行一些深入的研究。落實大氣十條,我們要有一些具體項目來跟進。把產生大氣污染的源頭和防治辦法都找出來,并通過企業來落實。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形成合力來落實大氣十條,效果可能會更好。”
張利華告訴中國水網記者,目前中科院有個項目——十二五期間霧霾成因分析。其中有一些子項目在鹽城環科城開展。張利華認為,把問題提出來,交給研發機構、科研單位或者企業,這樣有形的對接,從科學的角度,做一些具體的事情,這種模式是很好的。他還透露,鹽城環科城很樂意接收這樣的項目,也具備承擔這種責任的能力。
打造四個基地,探索全產業發展模式
雖然在大氣治理領域已經取得較好的領域,但這并不是鹽城環科城的最終目標。對于未來發展目標的確定,張利華覺得首先要從鹽城環科城的整體定位說起。“鹽城環保科技城走的是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模式,我們的總體定位是打造四個基地。”
打造中國最強的環保創新研發基地。據張利華介紹,目前在中國32家上網可查的以環保節能命名的園區當中,鹽城環科城在科技研發上走在前端,基本布局已經完成,中科院,中國環科院, 985高校,全部在這里設立了分支機機構。“我們今年還要成立中國環境創新聯盟”張利華告訴記者。
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環保裝備制造基地。力爭通過五到十年時間,打造中國東部乃至東北亞地區千億級的環保裝備制造基地。張利華說:“目前我們是中國首家環保產業集聚區,同時也是中國首個環保產業重大裝備基地,所以我們有基礎打造一個產業集群。”
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環保服務提供基地。張利華介紹道,在整個產業,環保設備實體制造的利潤比較低,環保附加值最高的是在產業兩端,即研發設計和后期的工程運營總包。目前鹽城環科城能提供EPC 和DBO的企業個數在逐漸增加,他們業務范圍已經從過去的只做生產,擴展到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到運營的整個產業鏈。“這是環保服務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說我們的第三個目標就是打造最具競爭力的環保服務基地。”
打造中國首家低碳環保社區,即環保示范體驗社區基地。目前鹽城環科城已經與上海綠地集團合作,啟動了前期1000畝環保社區建設,把國內目前最先進的八大類,二十八項技術,集成于中國首家環保低碳社區,目的是讓市民看見、體驗到環保生活、低碳生活、綠色生活。同時“為將來江蘇乃至全國的環保社區建設做樣板,這也是旅行環科城的一個社會責任,為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城市社區環境問題提供可復制的樣板。
在這樣的的總體定位下,鹽城環科城提出了下一階段的總體目標:走全產業的發展模式。環境問題不光是大氣的問題,一個環境整體解決方案涉及的更多,有水、有氣、有渣。這幾年鹽城環科城在全產業建設方面也邁出了長足的步伐,涉足了水處理、固廢和新材料這些領域。
據了解,近年來鹽城環科城與碧水源、桑德、萬邦達、東江環保等都在以不同的形勢進行合作。剛剛過去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30周年校慶活動中,鹽城環科城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使雙方的合作推向了一個更緊密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