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特色園區 打造“中國環保第一園”
——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紀實
國家科技興貿(節能環保)創新基地、全國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技術創新聯盟、國家環保裝備質量檢驗監督中心、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示范基地等10多個“國字號”平臺相繼落戶;與國內外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穩定長期合作關系,其中與清華、南大、哈工大、西安交大等15所知名高校建立實質性合作體,吸引國內外上百名知名環保專家加盟;2013年10月,科技部聯合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宜興主辦“首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并簽署了《部省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合作計劃》,明確在10個方面重點支持宜興環科園打造成為全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作為國內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高新園區——宜興環科園瞄準“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全國環保技術的創新高地”“全國環境服務示范基地”這三個目標,加快融入創新元素,奮力沖刺,發展成為產業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人才儲備雄厚的國家級環保產業特色園區,為打造“中國環保第一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大創新平臺,引領產業從低端邁向高端
9月1日,我市首所本科類環保專業大學——湖北理工學院宜興工程學院正式開學,首批200多名學生在接受環境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專業的學習。該院是由環科園管委會和湖北理工學院聯合興辦的,也是環科園加快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成為宜興環保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平臺,最終要在宜興打造一所全國一流的環保聯合大學。
宜興是全國聞名的“環保之鄉”,環保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影響力大,通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17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環保配套企業的環保產業集群,造就了10萬名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其中環保專業研發人員8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20000多名,專業市場營銷人員近萬名,形成了以環保工程承包為龍頭,以環保設備制造為重點,以原輔材料及零部件配套為支撐的完整產業鏈。其環保產品涉及六大類、20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其中水處理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設備自我配套率高達98%,每年承接各類環保水處理工程3000多項,是中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的產業集聚區。
雖然產業基礎雄厚,但是宜興環保產業還存在“低小散”、競爭力不足等諸多瓶頸。環保產業核心是技術,環科園把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作為重中之重,搭建了設計、研發、檢驗、培訓、展示交易、金融等七大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規劃建設各類功能性載體200萬平方米,促進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打造環保工程設計平臺。以宜興環保產業集團為依托,整合宜興建工、鵬鷂設計院等擁有海外施工、國家工程總包一級資質的企業。二是打造環保技術研發平臺。與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平臺,相繼建成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學院、南京大學宜興環保技術研究院等10多個產學研平臺。作為南京大學與地方合作“第一例”的南京大學宜興環保技術研究院,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國內30多項生產型高污染工業園區廢水綜合治理工程,一舉成為全省產學研合作領域的“領跑者”。三是環保產品檢測平臺。規劃建設投資達1.7億元、建筑面積達2.6萬平方米的國家環保裝備質量檢驗監督中心,它是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唯一一家權威檢測平臺,將提升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四是環保人才教育培養平臺。致力推進“科技創新計劃”“雙百家”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建設了中宜環保學院、科技孵化園、人才公寓、創新創業園等一批人才培養載體,營造了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吸引了國內環保領域上百名專家院士加盟宜興環保創新。五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建成了總投資達1.3億元、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國際環保展示中心,集園區規劃、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產學研一體的大型專業展示館。投資10億元創辦的中國宜興國際環保城,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最大的環保裝備和產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國內外近千家環保企業入駐交易,并成功舉辦了4屆環保產品和技術裝備交易會。六是知識產權保護平臺。與市檢察院聯合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檢察室,與市法院聯手成立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等。七是環保產業金融支撐平臺。編制了環保產業投資價值報告,為爭取金融單位給企業授信貸款提供依據。籌建環保專業銀行,推動企業與銀行的合作。吸引大批實力型金融集團、風投資本前來組建創投基金、風投基金。目前已建立區域性投資基金8個。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補償機制,并設立了孵化基金和種子基金,最大程度地給環保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科技成果產業化,企業發展注入強大競爭力
近日,凌志環保在“北交所”掛牌,成為我市首家“挺進”新三板企業。而從孟加拉國首都達卡也傳來喜訊,由凌志環保承接的總標的額達7000多萬美元的皮革污水處理工程總承包項目,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優質高效的推進速度得到了對方的高度贊譽。凌志環保董事長凌建軍表示,企業之所以能成功上市,能將這一全省環保工程總承包出口金額最大的項目攬入懷中,得益于公司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綜合性服務能力,這些為搶灘國際污水處理工程市場積聚了底氣。
科技創新,企業是最重要的主體。環科園積極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鵬鷂環保從最早設立環保研究所,研發環保設備和技術,到近年來探索水務投資項目,提供環保水處理相關一站式服務,總在演繹著一個個創新發展的“傳奇”。就在今年7月底,企業還被E20環境平臺評為“水業全品類專用設備標桿企業”。遠興環保鎖定“聲屏障”設備的生產,順利拿下非洲鐵路項目、寧波市軌道交通1號等交通建設工程項目。江華集團,瞄準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耶達公司旗下的兩項國際領先的水處理技術,與對方成立聯合研發中心。該中心由江華集團出資,對方提供技術支持,對這兩項技術進行改良,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水質處理的需要。菲力集團,目前與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松江土建合作,引入了日本水體修復領域領先的WEP水環境修復技術,啟動了國內首個水源地綜合治理項目。無錫寰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運用先進的土壤環境治理技術,實施了全市工業污染土壤修復第一例,在業界取得較好反響。宜剛環保的電力脫硝技術也在全國領先。
環科園面對環保產業未來發展需求,明確環保產業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從單一水處理為主,向氣、聲、固、儀和資源利用全面轉型,園區創新“高地”效應日益顯現。每年轉化科技成果120多項,83家企業被國家認定為高新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累計擁有各類發明專利530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30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近三年中,園區130多家企業承擔并實施了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其中,5家企業承擔了國家水專項,13家企業承擔國家863項目,5家企業承擔了國家環境類支撐計劃項目,23家企業承擔了國家中小企業創新資金項目,一批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國際化戰略,加快融入全球環保交流合作
今年5月17日,中國與東盟環保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東盟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在宜興環科園正式啟動建設。該示范基地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環保合作的基礎性、綜合性平臺,具備環保技術展示、培訓交流、技術研發等功能。將逐步在水污染處理、固體廢棄物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篩選適用環保技術進行示范推廣,提升環保產業國際化水平,為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提供示范。
實施環保國際化、高端化戰略是打造環保產業升級版的重要途徑。環科園以“瞄準世界一流,打響中國第一”的環保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基地為目標,進一步完善規劃、加強策劃,加快先進技術引進和合作步伐。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切實提升環保產業發展國際化水平。在德國、丹麥、芬蘭、荷蘭等8個國家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與20多個國家在新能源、環保清潔技術等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對接,與美國尼康集團、加拿大綠色中心、新加坡工商總會等一批國內外組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成功引進了加拿大的電催化綜合污水處理系統、韓國的精確曝氣系統、美國的藍藻處理技術、德國的高效多功能過濾技術、法國的HMD蒸發技術等國內外一批先進的清潔環保技術、產品和項目。
目前,園區有7家企業赴馬來西亞、尼日利亞、俄羅斯、美國設立生產基地和代表處;一批龍頭企業在孟加拉國、越南等多個國家承接水處理總承包工程;和國際水協會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合作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凌志環保、江華集團分別與美國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耶達研發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創新研究院,并采用技術收購的模式引進技術實施在國內的產業化。加快推動中新國際水處理創新園、中韓環保裝備產業園等重大基地型項目的落戶。宜興環保產業集團充分發揮技術、市場、資金等優勢,依托東盟中心、中非水處理中心等平臺,積極“走出去”奔赴東南亞、非洲、中亞等開拓海外市場。
機制創新,環保資源在市場配置中發揮最大效應
最近,江蘇哈宜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產學研合作“動作”頻頻:牽手江蘇瑞佳化學有限公司,為其提供全方位的環保技術咨詢服務;與無錫中訊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全新環境污染治理拓展平臺……自2011年哈宜公司組建以來,公司已從一個“嬰兒”迅速成長為環保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小巨人”:形成了以高效環保工程菌劑、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等1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去年,哈宜公司簽訂合同總計達1.2億元,正朝著“立足宜興、服務長三角、影響全中國”的目標奮進。
“哈宜模式”“一品一所一公司”是宜興環科園探索市場化發展之路的創新舉措之一。所謂“一品一所一公司”,即一個科研產品+一個研究所(團隊)+一家實施產業化的企業。這既是一條技術孵化鏈,也是一個活力迸發的“小平臺”。2010年,環科園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了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的協議。一年后,成為業務承載體的江蘇哈宜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推出了全新的“政產學研用”運行模式,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搭建起優質高效的轉化平臺。這種全新的“一品一所一公司”模式,解決了發展環保產業國家重視、企業積極,但高校學術成果在產業轉化中往往出現“兩頭熱,中間冷”的難題。加上“無形資產技術主導控股”“基金+技術+園區”“企業家+科學家”“知識產權保護+專業對接管道”等等,這些舉措有效解決了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難題。
打造提供綜合服務的“環境醫院”,努力開拓專業市場和總包市場。環科園積極整合資源,致力推動宜興環保產業做大做強,提升區域競爭力。去年優選首批20家當地骨干企業,組建了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通過聯合抱團,以集團為平臺、資本為紐帶、資質為支撐,打造資質齊全、實力雄厚、能征善戰的環保產業集團,同時加快吸收其他一批本地優質企業加盟,以領航全市環保產業轉型升級。一個以集團為載體綜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環境醫院”迅速應運而生。目前,環科園利用產業技術上的優勢,組織一批優質企業共同承擔區域總包、流域治理等一些大工程,成為環保問題系統方案的解決者。同時,將在哈爾濱、伊犁等多個城市,著手組建“環境醫院”分院,把環保專業市場拓展得更寬更廣,努力在全國獲得更多的總包市場。
創新企業銷售模式。長期以來,我市環保產品的銷售主要依靠銷售員跑單模式,這種模式存在著銷售渠道成本高、信息交流不暢通等弊端。阿里巴巴工業品牌商城是全球首家工業品牌產品在線采購交易平臺,是工業品版本的“天貓商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園區開始籌劃建立環保電商網站,并選擇在阿里巴巴工業品牌商城起步,于今年上半年投用。作為一家專業電商,宜正環保電商不從事生產,主要是提供線上線下、售前售后的服務以及對客戶定制產品的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等,產品的加工制造主要依托宜興業已成熟的環保生產企業。目前,入駐宜正環保電商平臺的賣家已有100多家,產品涉及60大類、458種規格。
創新企業重組發展模式。推動企業間優化重組,將“游擊隊”改造為正規軍。針對以往環保企業規模較小,業態同質化傾向明顯,錯失許多疊加優勢機遇的問題,環科園加大了環保企業的整合力度,大力引進央企等大企業、大資本,采用股權收購、資產重組方式,加快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整合,國企和民企的整合,技術和資本的整合。尤其是及時引導資金困難的中小企業,主動加入兼并重組,借力謀求企業脫胎新生,促進環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北控、中節能、長青控股等國內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把宜興作為采購目的地。投資20億元的中節能產業園、北控環保裝備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的落戶,將有力助推宜興環保產業層次的提升。
(《宜興日報》10月16日記者 韓良華 見習記者 韓 佳 通訊員 陳玉宇 閔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