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現任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原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
我與《給水排水》同庚——中國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 黃曉家
1964年早春出生的我,幼時家貧志于學,幸而考入湖南大學,得緣給水排水事業,乃安身立命。與《給水排水》同庚,深感自豪幸福,似歸家。
人生不覺天命之年已至,回首往事,百感交集。逢盛世,甚榮幸。力所能及,無往不前,以彰給水排水事業光彩。
年輕時,覺“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事業目標。如是,探規循矩,勤奮耕耘,勇于實踐,求索新知,學寫文章。
隨工程年輪增加,工程經驗技術集聚,又感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工程師的技術成長歷程。2004年與前輩姜文源先生等著名學者專家編著《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與設計手冊》時,提出“有工程、有經驗、有技術、有理論、有創新”的“五有工程師”理念以自督。
臨知天命之年,又感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位。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是工程師理論與實踐,規范與應用相結合的成長之路。
今春假期,重讀李叔同先生《解經》,感悟《心經》密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去彼岸,覺智慧,明心見性的人生境界,人生目標;是通往大自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的門徑。
1986年7月畢業, 同年7月21日來京到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總院現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報到道工作至今。工作以來完成重點項目設計60余項,科研14項,主編2本國家規范、4項標準圖、2本著作;參編11本國家地方規范、4本著作。發表論文80余篇,為2本核心期刊編委,20多個學會和政府專家組的理事委員。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銅獎1項、國家優秀工程咨詢二等獎2項,部級優秀設計獎9項。
當時單位在王府井,車水馬龍,繁華似錦。漫漫冬夜,挑燈夜讀,偶爾食不果腹,與友尋至食堂,撿拾冬儲大白菜一顆,佐醬油充饑。在寬容和容忍的環境中成長,使我更加珍惜機遇,努力工作,回報社會,感恩中元。
2013年6月初夏參加住建部高等教育給水排水專業評估委員會到山西太原理工大學進行本科教育評估,有幸第一次與委員會主任崔福義教授同行,期間請教崔老師專業發展和未來,水的生命作用,在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社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唯一一個與天地相接的專業。上研雨水,下研地下水和回灌,中研水的社會循環。倍感一生能從事這樣的職業無上光榮。
80年代,印象中《給水排水》是“高大上”的,每期都在圖書館中拜讀,有譯文,有研究,有綜述,有工程應用,有總結體會,受益非淺,視野拓寬。但終不敢投稿,總覺水平不足。即便是經啟蒙恩師全家良先生精心指導下完成,且經機電部和北京市科委組織聯合鑒定的課題也不敢投稿,只在系統內雜志發表。投稿在《給水排水》雜志的第一篇文章,是《北京重型機器廠廢水再生回用水站設計及運行簡介》,為課題一部分,投稿后編輯部提出了修改意見,經交流溝通,修改完善,編輯部同意,發表在1992年第1期上。這中間讓我領略了學術、技術、文字和修辭的奧妙,終生難忘;更使我在學術道路上有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追求。學術是德、功、言的綜合體,是凝煉,是起點。以后,每個進步,每個臺階,與《給水排水》雜志都有著不解之緣,是成果和進步的見證,更是良師益友、成長平臺。
初略統計,近30年來在《給水排水》雜志發表的文章有20多篇,經雜志編輯審稿修改完善,終是新意不斷,更上一層樓,更是應從不同角度、不同視角去分析判斷問題,分析問題,給人以耳目一新。這些文章是我職稱晉級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有力支持者。《給水排水》不僅于我,更是給予行業內許許多多工程師們以機遇,以發展,著實是培養行業學術人才及帶頭人的平臺。
1996年夏,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在煙臺召開青年工程師大會,會上不僅聆聽了錢易院士和聶梅生司長的學術報告,還有幸結識了《給水排水》雜志關興旺編審,在海邊,我們暢談國家、專業和個人的未來發展,激情澎湃,結終身友誼。他的嚴謹和坦誠,樂于助人,使我獲得了事業知音,良師益友。
1999年籌備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建筑給水排水委員會水消防分會,在張淼、魯宏深、丁再勵等前輩的關懷指導下,在單位領導丁建的領導支持下,以及中國金屬結構協會建筑給水排水設備分會劉乃操會長的幫助下,于2000年6月23日在河北保定太行魏德義總經理的公司勝利召開,其后學會的每一步發展都同《給水排水》雜志的幫助和支持分不開,如會議的通知會議紀要都在雜志上發布。后來成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防火技術分會,《給水排水》雜志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給水排水》是行業發展的助力。
1998年華北地區氣體學組與《給水排水》雜志聯合組織編輯《消防考試復習資料集》和消防論文,參與者有馬恒、陸志軍、趙克偉、華瑞龍、陳耀宗、蔣顏胤、黃曉家、關興旺、趙世明、陳光輝、雷志明等,1999年7月出版《給水排水》1999年增刊,印數2.5萬冊,大部分出售,對當年消防考試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1999年同馬恒、楊謹峰、趙克偉、關興旺、張菊良等籌劃編著我國第一本自動噴水設計手冊,《給水排水》雜志提供了全套雜志文章,雜志主編關興旺為手冊主審,并對全書進行了編輯、校對和審稿,雜志為手冊的編著提供了巨大的支持,2002年7月底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手冊》,78萬字,手冊領導編著委員會主任馬恒、副主任楊謹峰、韓占先、趙克偉、曾杰、周像義、黃曉家、姜文源,主編黃曉家、姜文源,主審何以申、華瑞龍、魏名選、關興旺。手冊有自噴發展史,有理論有技術,有噴頭報警閥布置,特別是提出了系統設計計算方法和折算流量系數計算法。
2002年底同姜文源、丁再勵、關興旺、趙世明等籌備編著一本有理論有技術有算例的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手冊,手冊第一次編制委員會于2004年在北京我院召開,2010年11月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與設計手冊》,296.9萬字,主編黃曉家、姜文源,副主編趙世明、馬信國、楊琦、張洪洲、周濱,主審劉振印、丁再勵、張曉健、關興旺,手冊有工程原則啟蒙,涵蓋了建筑給水排水幾乎方方面面的理論與技術,國內外規范對比分析,工程設計避免風險等等。該手冊的出版感謝于《給水排水》雜志和雜志主編關興旺為本書做出的巨大貢獻。
隨著近30年來與《給水排水》雜志的共同積累與成長,2012年10月我主編的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系統安全評價標準》在廣東召開審查會,住建部標定司田國民副司長到會講話,標準定額研究所林嵐嵐高工參加會議,會議推選關興旺、黎協瑞、孫剛為審查會組長副組長組織審查,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建筑給水排水系統安全風險評價理論體系,為科學評估提供了理論基礎,提出了定量評價的評價項目和指標、評價指標危險容量指數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投稿者和讀者與《給水排水》相經、相識幾十年,榮幸于2004年和2009被選為《給水排水》雜志第五屆和第六屆編審委員會委員,自我認為是學術生涯的新起點新歷程。成為編委會一員后,參加編委會活動,得知了雜志的辦刊宗旨目標—刊登新理論、新技術和新工程應用論文,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發展,同時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新的學術動態,行業發展,與更多的業內權威交流,這是雜志的獎勵,是一個更高的學術交流平臺,倍加珍惜。在雜志宗旨的指引下,審稿時更多地推薦業內新秀,讓更多的專業人士感到雜志的行業性、學術性和權威性,使更多年輕人收獲發展的啟蒙導師和重要推力。
《給水排水》伴我30余年,是良師益友,是成果見證者,是學術交流平臺,是行業發展助力。愿《給水排水》在50周年到來之際,厚積薄發,揚帆起航,再征藍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