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審批不等于撤掉門檻
時間:2014-12-23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童克難
編者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將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稱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其中,環保系統也是重要改革對象。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其中,環保部取消“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單位甲級資質認定”的行政審批。對此,多位專家認為,環保運營資質的取消是必然趨勢,但取消審批并不等于撤掉門檻。如何選擇有效、可靠的運營單位成了污染治理業主面臨的新問題。
今年年初,國務院發文取消環境保護部負責的運營資質甲級行政審批事項。環境保護部取消運營資質行政審批后,如何選擇有效、可靠的運營單位成了污染治理業主面臨的新問題。
我國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行業市場現狀如何,行業這種自律的評價行為對市場對專業運營單位的約束和選擇又有什么影響?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和從業人員。
治污設施專業化運營有哪些好處?
規模化產生利潤,專業化提高效率
專業治污公司能保障設施正常運營
環保投入逐年增加,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速建設。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強,而伴隨著越來越多環保設施的建設和新技術的推出,媒體報道中污染治理設施建而不用的新聞時有發生。
環境保護部年初通報河北等地大氣污染防治的督察情況中,就存在企業治污設施不健全和運行不正常的情況。是什么導致了這些污染治理設施運行不正常?
中節能天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軍認為,除了責任感較差,企業自身資金和治污技術以及管理水平的欠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環境監察局查處的案件中,人為作假、停運或者拆除污染治理設施的情況僅占總數的10%左右,多數還是由于自身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不能滿足其運行維護的要求”。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汪冬青表示,由于技術原因和運行管理水平等非人為因素導致的污染治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一方面增加了環境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部門的執法成本。
“比如,在線監測數據不正常,監管部門要一次次往返企業進行調查取證,而其原因可能不是處理設施運營不正常,只是在線監控管理問題導致數據傳輸不準確,這種不準確很多時候是由于工作人員的操作不當造成的,如果專業的團隊負責運營維護,這種情況可能就會減少很多。”汪冬青說。
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朱向東認為,設施運營適用于環境污染治理的各個領域,包括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市政基礎設施以及河道、監測儀器的運營管理。專業的環保企業在技術、設備管理、風險防控方面要比排污企業具備明顯的專業化優勢。
以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為例,全國國控污染源企業就有1萬多家,每家企業如果自身都要組織一批專業人員負責運行維護在線監控系統,相當于有1萬多個不同的團隊負責。但是相比本身在生產方面的經驗和技術水平,企業運行維護在線監控系統的能力相對較弱,就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
如果一個環保企業負責運營的一種技術或項目有幾百個用戶,那么在物料、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成本將更低,相對于專注于生產的企業本身而言,這種競爭力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就我們常說的‘規模化產生利潤,專業化提高效率’”,汪冬青表示。
根據浙江省環保廳的不完全統計,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后,達標排放率可達到70%~80%,與污染企業自己運營相比,達標率提高了30%~50%,運行成本也節約了10%~20%。
運營資質是時候淡出了嗎?
取消運營資質可避免地方保護
給企業更多機會,但也要警惕惡性競爭等問題
“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初期,環保企業數量少、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環境保護部落實的‘資質審批’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市場,促進了環保服務業的健康發展,而且也培育了一批優秀的環保運營服務商。”朱向東表示。近年來,隨著運營行業的發展,運營資質已經實現了當初設定的目的,這也意味著其可以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運營資質”的取消,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簡政放權”的精神和《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確定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用市場辦法規范市場’符合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規律,專業化運營企業是否能夠生存發展完全由市場來決定,也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汪冬青說。他表示,“從國家到地方,這種資質管理都是行政方法,是一種粗線條的管理模式,地方保護或者權利集中出現的腐敗問題,都可能使真正有能力的專業化運營單位不能參與到設施運營的競爭中”。
取消行政審批,降低了企業準入門檻,使更多企業有機會進入環保服務領域。企業間的競爭可以刺激行業本身發展,但業內人士對目前的市場秩序還有很多擔憂。
海天水務集團股份公司副總裁兼總工潘志成表示,雖然目前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市場空間很大,發展也比較快速,但是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并沒有建立起成熟的環保服務業市場體系。隨著環保設施運營市場的不斷開放,某些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在此過程中催生出惡性競爭等問題。
南方某環保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如果無條件地取消了運營資格管理,有些公司缺失誠信,即使不具備人員和設備等基本條件,也在具體招投標過程中以首先壓低價格“拿到”項目作為他們的首選。
“運營單位的很多‘軟實力’其實更重要,比如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的人員人數、維護頻次,儀器分析水平等”。上述工作人員坦言,壓低費用的服務,勢必會在日常的污染設施運營管理方面有所折扣。
放權后市場秩序怎么規范?
通過行業自律逐步規范市場
《評價指南》可對治污企業服務能力做出評估
長期以來,市場主體、各地的市場監督方都已經習慣了有“資質”的工作方式,一下子把資質取消了,很多人無所適從。取消“運營資質”后,客觀、權威的評價是否可以為污染治理業主的選擇提供可靠的參考?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很多行業由行政手段規范轉向市場自主選擇都會出現的問題,取消了資質管理并不等于市場不需要新的秩序,這種秩序應該由市場自發形成,需要行業自律完成市場的逐步規范。”汪冬青表示。
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精神,更好地引導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行業健康發展,加強行業自律,規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服務能力評價,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日前制定了《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服務能力評價指南(試行)》。
記者發現,與行政許可的最大不同,就是《評價指南》打破了“只有拿證才能干活”的門檻,是企業自愿參與的行業自律行為,包括評價條件和指標、評價程序等具體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評價指南》服務并不收取評價費用。
談及《評價指南》發布的初衷,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祝興祥介紹說,在運營資質取消后不久,就有會員單位找到他們,訴求在投標過程中招標方要求提供運營能力的相關證明文件。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開展服務能力評價的初衷就是對運營單位的運營能力給出公正、客觀的評價,給業主和各級環保管理部門選擇運營單位提供參考。同時,通過這種活動,集結從業單位,加強行業自律管理,規范市場行為,促進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業良性發展,給治污設施穩定運轉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提出“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自律作用”;國家在簡政放權過程中也提出“將該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情放給市場決定,適合社會組織承接的職能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從國家和行業層面上講,開展以企業自愿為基礎的服務能力評價,實質上是產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建立良好市場秩序、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
《評價指南》一方面可以證明企業的運營能力,另一方面也給了業主一個比較好的參考。“這就好比為一個廚師頒發的證書,餐廳是否選擇有證書的廚師上崗,還是要選擇有一級廚師證的廚師,完全由餐廳老板決定。”祝興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