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不久前四川省舉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簽約暨推介會后,近日,又傳出消息稱,在全國公布的469個新型融資項目中,四川公布的項目達264個,總投資達到2534億元。種種跡象表明,PPP模式正在四川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新筑股份先行一步
新筑股份有關人士說,公司已于2014年12月24日與新津縣人民政府簽署了《新津現代有軌電車項目PPP合作框架協議》,采取公私合營,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即PPP模式,建設中國西部第一條有軌電車示范線。項目起點于新津城區,對接天府新區和成都主城區,總里程約20公里,預計總投資約21.5億元。“目前公司還沒有參與PPP項目,因為剛剛才推出來,大家還有一個熟悉的過程。”興蓉投資董秘沈青峰說,至于今后是否參與,將視具體情況而定:一是政府方面給出的政策;二是項目的投資價值;三是公司的投資實力;四是公司董事會甚至股東大會的意見等。
大通燃氣董秘鄭蜀閩表示,目前公司的燃氣業務均在川外,而且都不是PPP項目,今后是否在川涉足PPP項目,現在還不好說。
隨著PPP模式的推行,對于純粹的民間資本來說,其反響更是強烈。
四川海天集團有關人士說,此舉是有效打破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之舉。公司目前已在內江市城市供排水、市政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內江新城建設項目等方面投資了20億元。
在前不久舉行的“四川省首批PPP項目簽約儀式”上,28個項目分別落戶于成都、宜賓、德陽、雅安等8個市的18個縣(市、區),在28個項目中,供水項目3個,環境保護項目17個,公共交通項目2個,道路項目1個,醫療項目1個,文體場館項目1個,其他項目3個。另有14個總投資額約198億元的項目,待達成一致意見后即可簽約。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公布了469個新型融資項目,總投資額達8223億元,其中四川公布的項目超過一半達264個,總投資達到2534億元,生態環保類項目占總項目數比例最高,交通道路類項目占總投資額比例最大。
財稅金融政策力挺
據四川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近日發布了一攬子支持PPP項目的如下政策:
其一,省級財政設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專項資金,用于對全省重大示范項目前期費用補助、建設融資成本費用補助、運營補貼,對推進PPP工作成效顯著的地方實施獎勵、補貼。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績效作為定向財力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的分配計算因素,并以貼息、補助、風險補償等方式向PPP項目傾斜。
支持地方政府推廣運用PPP模式,將各級政府財政投入、融資平臺項目轉化及其存量債務化解等情況作為均衡性轉移支付促發展資金的分配計算因素。
其二,建立引導投資基金。財政資金采取股權投資方式,參與并引導相關企業或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專項用于投資PPP項目的基金,吸引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及其它社會資本參與,并鼓勵各類創業投資、產業投資等股權投資基金參與PPP項目投資建設,豐富和完善投融資渠道。
其三,鼓勵金融擔保機構參與。金融機構向PPP全省重大示范項目給予融資支持的,省級財政根據貸款增量按利率水平給予一定獎勵,對新增貸款損失給予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完善省級國庫現金存款配置機制,將PPP項目貸款增量作為計算參與銀行國庫現金存款的重要因素。鼓勵擔保機構開展PPP項目融資擔保、再擔保業務,對為全省重大示范項目提供擔保,符合低費率條件的,財政給予一定費用補助。“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也是支持PPP項目的措施之一”,這位負責人表示,實施PPP項目的企業從事供水、道路、環境保護、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按規定可享受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對殘疾人等福利機構提供教育、養老服務收入,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收入,文體場館經營所得的門票收入,按規定可免征營業稅。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按規定可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將舊房轉變為保障性住房房源的,按規定可免征土地增值稅。
為公用產品建設 “吸金”
對于PPP模式的影響,在四川省社科院金融與財貿研究所所長王小琪看來,首先,有利于四川實施“三大戰略”、實現“兩大跨越”。目前“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社會資本進入難”等問題凸顯,PPP項目可以優化政府債務結構,讓社會獲得優質的公共服務,更有效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其次,有利于融資杠桿的放大,能夠吸引海量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用產品建設領域。因為能夠充當社會資本主體的,既包括民間資本、又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還包括上市公司甚至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一句話,不是政府財政直接投資的,都可以稱作社會資本。”有利于融資杠桿的放大,提高融資效率。
第三,有利于改善政府的債務結構。當前地方融資平臺債臺高筑,而PPP模式下,政府不承擔投資者的償債責任,可將政府部分負債轉變為企業負債,不僅能有效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而且能有效防控財政及金融風險。
王小琪同時認為,PPP模式也有利于盤活存量公用資產。地方政府通過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激勵相容”的機制,采取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方式,與項目合作企業開展合作,實現政府、社會、企業的“多贏”。如在供水行業,可以通過向社會資本開放存量供水、污水治理資產,特別是在“水十條”出臺預期下,上述資產面臨升級改造的強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