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稱,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對此,業內認為,要激發環保產業的潛能,使之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常青樹”,佛山環保企業應該學會及早“轉身”。
節能環保產值達4.5萬億元 環保產業何以“常青”?
本月1日,新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開始實施(下文簡稱“新環保法”),這部歷經了四次審議、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從誕生前、誕生時、誕生后都備受各方關注。如今,新法已然生效,其將帶來的變化更是牽動了市民、企業以及政府環保部門的神經。
其實,對于廣東佛山這座工業城市而言,“環保”早在去年便成為全年的熱門詞匯。在本月14日召開的環保工作會議上,佛山就對外宣布,將延續2014年的“環保執法年”態勢,將2015年定為“環保法治年”,重點推進已經出臺的環保制度文件、政策措施的落實。可以預見,今年佛山將會繼續推行高強度的執法行動,對于企業所做的各項環境防治、治理要求也必然更為嚴格。
一方面是政府鐵腕治污,另一方面是企業對專業治污技術的缺乏,故而佛山環保產業也就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何為環保產業?環保產業是指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又被稱為“環境產業”和“生態產業”、“生態商務”。
有媒體報道顯示,201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將大體下降4.6%到4.7%,并超額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有分析稱,到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佛山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成為全國環保市場的一個縮影。盡管目前佛山暫未公布2014年環保產業產值數據,但是從一些其他細節中還是能看到佛山環保產業的蓬勃生機。
數據顯示,成立于2013年初的佛山市環保產業協會,至2014年底會員企業已從當初的50家增至80家。此外,據佛山市經信局不完全統計顯示,2013年佛山節能環保裝備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67億元,工業增加值近40億元,利潤超過12億元。
然而,從產業經濟角度分析,如今環保產業是依托于強制性環保政策而興起的,當環境治理完成強勢清掃,進入日常常態化管理階段,環保產業經濟又該何以為續,成為國民產業經濟中的“常青樹”?、目前,隨著佛山“環保執法年”“環保法治年”的推行,環保企業所獲得的政策紅利將愈發明顯。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是,盡管佛山擁有超過30萬家企業,其中制造業企業近14萬家,但隨著佛山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諸如改燃天然氣、集中供熱、污水集中處理等措施推行,企業個體對于環保設備的需求將逐步下降,有的甚至會直接將生產環節搬至他市,甚至國外。從而導致環保企業的訂單下降,產值增長緩慢。
為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要激發環保產業的潛能,使之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常青樹”,佛山環保企業應該學會及早“轉身”。具體可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是要從“監管者”轉身成為“服務員”;二是緊抓“連片整治”機遇,進軍農村環保市場,及早布局下一個大藍海。
首先,環保企業要從“監督者”變為“服務員”,綜合環保數據分析,切入企業各生產環節,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決策參考。
有別于其他地區產業、其他特點,佛山以民營企業為主,這就決定了各區鎮推行大規模集中治污存在客觀阻礙,因而僅能通過政策要求各企業自行引入環保治理設備。故而,如今佛山環保企業的訂單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金額不大,設備較為簡單。
更可慮的是,生產企業引入環保設備,大多是基于政策的強制性要求,故而生產企業多會對環保企業冠以“監督者”的標簽。以在線污染源監督類環保企業為例,生產企業不僅要花錢購買設備,還需將24小時的生產經營情況公布。故而在“被監督”的心態下,生產企業和環保企業間不僅會生產心理上的矛盾,也直接導致了生產企業對于環保設備更新、升級的需求不大,致使環保產業產值難以擴大。 因此,環保企業要從“監督者”變為“服務員”,通過收集企業的排放物數據,對企業的生產環節進行反饋,為企業提供決策參考。還是以在線污染源監控類企業為主,通過對企業投入原料、產出廢棄物進行大數據分析,環保企業可以告知生產企業哪個環節需進行原料調整,節省成本,優化生產流程。如此便利于雙方合作。
其次是及早布局農村環保市場。早在2010年,財政部、環保部等部門聯合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專項工作,其中重點推進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處理領域;至2013年,“連片整治”運營方式已逐步成為主流。
“連片整治”,即將農村集中區域的各類問題進行統一處理,其對于環保產業推進大規模治理大有裨益。以污水處理為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有60萬個行政村,但污水處理率僅有5%,按照其中1/3即20萬個行政村迫切需要水治理,每個行政村治理需要50萬元計算,則共需投入資金1000億元。
此外,國家對于農村垃圾運營也是提倡“三三制”原則,即中央、鎮政府、村民三方各出1/3,目前已在23個試點省份的大部分區域實行,并且均采用“連片整治”原則。
當然,要成為產業經濟發展中的“常青樹”,環保企業除了要及早“轉身”外,本身也需要不斷加強自我提升,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使之在競爭中不斷處于優勢地位。